| 人物访谈

请登录

注册

电力企业安全难管根源与破题

2013-11-04 10:36:33 EP电力信息化网
A A
安全管理新观点,应该对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请耐心读完!) 安全难管,电力企业的违章难抓,似乎已经成为了管理者无奈的共识!但令人困惑和纠结的是,这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有悖
       安全管理新观点,应该对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请耐心读完!)

       安全难管,电力企业的违章难抓,似乎已经成为了管理者无奈的“共识”!但令人困惑和纠结的是,这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有悖于从实践中得来的“只要有心做,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论。问题到底是出自哪里?是领导不重视?是安全员没有监督到位?还是员工个人原因?违章怎么就这么难杜绝呢?到底还能不能找到杜绝违章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呢?
       先来分析一下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的安全活动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应该是最多的。从各级之间上传下达的各类文件和安全管理者日常的工作量就能看得出,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在比较规范的企业,安全活动几乎是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年年有。各类安全培训、安全检查、会议交流、专项治理、技能比武、技术交底、体系认证,项目众多、首尾关联,一年到头时间安排地满满当当。各级安全管理者在工作岗位上都是如履薄冰,谁也不敢有丝毫的侥幸和马虎。原因就是,施工现场的隐患频出,查不禁罚不绝,尤其是人的违章行为。今天查明天有,后天查大后天还有,天天查天天有,抓得紧,安全意识就绷得紧,抓得松,违章现象就会让你天天见。而且大多数是习惯性违章,是被动的管理。违章者都接受过至少两个等级以上的安全教育。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一部分接受过企业正规“三级安全教育”的员工身上违章行为也时有发生。相同项目的安全管理模式和程序,都是如此往复,尤其是安全培训,都是一样的重视,一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全管理的投入与获得的效果不成正比。这是当前中国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这种客观现状的存在所带来的压力,被各级“一把手”和各级安全管理者承担,一谈到事故和违章,倍感压力、焦虑、彷徨和无奈。面对安全难管的现状,我们可否这样思考,会不会在某个不引人关注的管理环节没有引起重视,或者是熟视无睹呢?
       笔者查阅了诸多安全管理的文章,观点大都一致。一谈到违章、事故原因,绝大多数都是“三段论”(领导不重视、安全管理不到位、违章人员意识差)。一谈到事故处理,都是严格执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四不放过”的提出是2004年2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来的,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策、理论没有问题,关键在执行上。到底在那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呢?
       常言说得好,打蛇看七寸。任何事故都有源头。当前多数企业一旦出了事故,往往是,大家都忙活去找事故的主要、次要、主观、客观原因,重新审定安全措施,根据岗位职责圈定安全责任者。面对事故主要肇事者,大家牙根咬得紧紧的,恨铁不成钢。于是,一连串的各级责任者被处理。全体员工都沉寂在悲愤严肃的氛围中,自我反思,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逐渐淡忘因事故带来的悲痛,新的事故再出,处理程序再往返一次,再接受一次教训。只不过事故的性质、原因、责任人都发生了变化,也极少有人将事故对比深究,彻底查找事故根源。或者尽管也查找了事故的根源,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一个模式,由于肇事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带来不安全行为,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违章和事故也就“顺理成章”。持有这种“有始有终”惯性思维的管理者不在少数。极少有人这样思考或者是“思至当止”,事故处理到这个层次应该还不算完,它离事故处理的终结还差一小步,也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到底是哪一步?
       从体系管理的真正含义上来讲,对待问题的处理就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逐级排查,直至查到违章源头,继而制定措施持续改进到位,最终达到管理者满意的效果。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对问题处理的“四不放过”。否则,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的效果就会受到制约。
       到底是那个环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把关呢?
       追溯违章的症结,必须先深刻剖析一下杜绝违章的难度及其历史根源。
       举个例子。每年开车回老家过年。一出门我就说,为了安全咱们可一定要扎好安全带。上了高速路,再提醒检查一遍,才扎上。高速路休息站停留一段时间,上路后,一看又没扎,再重复一遍。期间家人都是用无奈的眼睛看着我,有点不耐烦,甚至横眉冷对,背后作鬼脸。这还好,最头疼的是岳母坐我的车。岳母身材高大加上年事已高,只要是坐副驾驶,我就担心呀。于是,每次我都是很甜蜜地喊一声妈,经过笑眯眯耐心解说后,才有些不太情愿、费劲地扎上安全带。后来,和岳母交流得知,她老人家坐他儿子的车从来不用扎安全带。可见,亲人之间这么好的关系,扎好安全带这件小事,都需要苦口婆心。这说明了什么?是固有的思维方式在作怪。你让别人去做他认为没有做过或自认为没有必要的事情,就很难,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效果还不一定好,被动与主动效果差大了。更何况是同事,更何况是分包单位财大气粗的头头们和没有生产施工经验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
       紧接着还有个例子。儿子今年八岁,他只要坐副驾驶,必定会习惯地扎好安全带,无论是市里还是高速公路。这种结果是源自多年前第一次坐车时接受过我的教育。两个事例一对比,问题就出来了!难道成人的安全意识比孩子的还要差?显而易见,不是这样的。差别在哪里,是什么?是教育,是培训。有人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们企业的员工都是经过了“三级安全培训”,可就是灌输不进去,效果不是很好,一部分人在现场总是会“被安全”,有的屡次违章,令人头大。其实,以上两个事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把这种思路用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违章的根源就显而易见。没有抓紧抓狠安全培训的最黄金的时机,那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企业“三级安全培训“(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
       其实,把违章的根源终结至企业的“三级安全培训”有点牵强,实在是无奈之举。这并非在磨灭企业安全培训的成绩,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和大家一起来重新审视对企业“三级安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并非一句话这么简单,需要培训管理者有一种担当的姿态,是对别人一生中安全健康最关键环节的把关者,是弥补中国教育缺憾的拯救者,是肩负起保障员工幸福和健康的光荣使者。而不是消极地理解为来“被纠正”以往培训的方式方法和效果。 
       要想做好企业的“三级安全培训”工作,必须先做好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一个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素质问题,更不能备受歧视。不要把安全片面地理解为施工作业安全,而应该是“大安全”的概念。这涉及到全民素质教育的大问题。就像是羡慕美国人,你看老外,一到现场就全副武装,穿好防护服,戴好安全帽,扎好安全带等等。大家可不要简单地理解成为是企业安全抓得好,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到底是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他们从小接受的安全教育。到了工作岗位,只不过是根据工作性质把安全意识更专业化了而已。安全意识强与弱,说到底,就是中国安全教育成与败的最好说明。
       教育界专家有个共识,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和自控能力源于9岁前,也就是在小学的1-2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能顺利健康成长。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加上固有思维习惯的养成,再培养就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同样,安全意识的养成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在美国,每年的5月25日是美国人的儿童安全教育推广日,鼓励家长和其他社区示范人物在5月里用2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认真地进行一次关于安全的对话,同时让这样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贯穿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人从小就从爸爸妈妈那里懂得了这个道理,大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活动对小朋友们进行安全教育。美国学校的演习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多次演习活动。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少涉及到安全意识教育。或者说也就是近两年才有了类似的安全教育活动。再比如,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在日本家庭中的普及率非常高,源于从幼儿园就普及游泳,一个20人的幼儿园开设游泳课,必定会有8个以上家庭的家长同时到场先行培训好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人数不够坚决不开课。培训期间,日本人十分认真,喊着操作要领口号,反复练习。这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美国成人的心肺复苏持证比例是80%,中国有多少?几千人的施工企业,也就十几个人,而且大多数没有证书,或者持证也因没有年审而失效。
       再对比一下中国的教育。当代的成年人绝大数没有从小接受过良好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的淡薄,受其成长过程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大。这应该理解成为中国教育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善。很多的教育专者都认同这个观点并呼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明白了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历程,就会明白企业员工(准确的说是成年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屡查屡犯的症结所在。(尤其是新进厂的员工),就会深感企业“三级安全培训”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人一生中健康安全三个环节(工作前1-22岁,入厂18-22岁,工作以及退休后30-85岁)中的最关键的阶段(入厂18-22岁),对安全健康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深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弥补入厂前没有接受良好安全教育的缺憾,又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融合,为今后乃至后半生的安全健康打好基础。
    在这里,作者并非是埋怨国家教育内容的缺失,而是让大家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意识到企业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从企业管理层和安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有人会问,教育是万能的么?你举个例子我看看。
       反问得好。教育不是万能的,受个体差异的不同,即使是接受了良好的安全教育,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不出现违章行为。但是,安全教育是充要条件,是作业前必须经过的程序。近几年国家推行的执业(职业)资格取证上岗,就是很好的证明。考过了才有上岗的资格,才能证明你具备了在岗位干好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前提条件。还有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例证,那就是交通安全法规的贯彻落实。
       有时候我在思索,我拿出驾照已5年,开车四年,上车打火后必有“三连贯”(锁好门窗+扎安全带 +慢踩油门起步),已经成了习惯。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交警的监督么,不是,是交通法规的强行灌注、在灌输中培养争取的观念、驾驶过程中的多次提醒(警示牌和交警的执法)、继而养成了自觉行为。
       驾驶理论考试是车辆驾驶前的必修课。拿出驾照的司机都有相同的感受和经历。考试相当严格,一人一机,限定时间,专人、摄像头监考,作弊难上加难。有了扎实的安全知识,就有了可以养成良好驾驶习惯的基础,也就是具备了安全驾驶的素质和条件。但是总有不自觉、不顾个人和别人家安危的司机,因此,就有了辅助的查禁手段----交警巡查和路口的摄像头。到目前为止,交通安全法规的落实效果明显,尤其是查禁酒驾的立法和严格执行,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深得民心。因此,在比较成功的交通安全管理上,培训是最主要的,监督是次要的。实践证明,这种主次排列顺序和管理方式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对比企业的安全管理,大多数企业都延续了多少年来的传统安全管理思路,轻岗前培训重现场监督,本末倒置,结果就是安全员在现场疲于奔命,违禁口号喊得天响,效果却是不怎么明显。
       如果说,岗前培训+严格执法是交通安全管理的成功的两件法宝。那么,我们抓安全的法宝可比交警们多得多。比如,国家宏观形势和舆论氛围非常好,企业的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领导支持、员工以及家人响应,难道还差东风么?反思企业入厂前的安全培训,是什么样子呢?尽管也想到了很多的方式方法,付出了努力,但是考试效果怎么样,大家都是不言而喻。因此,中国企业的安全管理缺的不是东风,缺的是严格、认真、不走过场的、实实在在、像考驾驶理论一样严格的各级安全考试培训,尤其是入厂前的安全培训。这项工作做扎实了,安全理念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真正变成了员工的自觉行动,加上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的铁面无私、严格执法,我个人坚信,企业员工的违章行为是完全可以杜绝的,事故一定能够杜绝。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