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被公认为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中国的核电发展从跟随到引领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正在从一个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靠的就是一支坚定和奋进的科技工程队伍。央视财经频道《财经人物周刊》讲述其中一位领头人的故事,他就是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邢继。节目聚焦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核电人生,讲述新时代一名核电设计师的追求。
两个梦想:艺术向左军事向右
1964年,邢继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少年时期的邢继喜欢艺术,从小擅长画画。
“那会儿条件也不好,我妈妈是老师,我没有绘画的纸就把她的备课拿来画,课间的时候,我在那画画,周围一大堆同学看,我一边画一边给他们讲。”邢继的绘画水平在同龄人中也小有名气,在高考报考志愿时,老师极力劝说邢继报考艺术院校。
邢继认为,虽然自己没有继续深造绘画,但是从小练就的绘画功底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绘画能提高观察能力和把握空间形态的能力,通过绘画把一个物体的准确的形态反应出来,对后来的工程设计有很多帮助。”
邢继之所以没有在高考时报考艺术院校,其实是因为他从小的另一个兴趣爱好,这个爱好甚至让他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从小就对国家的军工事业的发展,特别对武器装备就感兴趣,会用非常有限的零花钱都去买军事装备方面的杂志,这跟后来我选择职业还是有点关系。”
邢继认识一个学长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每次放假回来,学长都会和邢继聊起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学习生活以及许多校园趣事,这让本来就痴迷于军事的邢继十分羡慕,同时也对这所学府十分神往。高考时,邢继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报考就是这所学校,而且现在想想挺可笑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就是报的都是跟艺术相关的。”1983年9月,邢继如愿以偿地迈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核动力装置专业。
三级跳:核电的引进消化吸收之路
在一百多年之前,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小小的原子核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开启了我们人类核能利用的大时代。
中国的第一个核电站,也就是秦山一期三十万千瓦机组。几乎与建设秦山一期核电站同时,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也在同步建设。当时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邢继,便有幸参与到了这项核电工程建设中。“大亚湾核电站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在看核电发达的这些国家是怎么去建设一座核电站。”
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我国在核电建设上实现了三级跳的跨越。但是我们能不能够靠着自己的实力,建造一座从设计到建设都完全自主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这不仅是关心我国的核电发展的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更是摆在像邢继这样的中国新一代核电工程师面前的严峻考验。
作为一名中国的核电工程师,“自主”这两个字是他早就坚定的人生梦想。
自主研发:三代人的核电梦
“研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型号,是我们三代人的一个梦想。”在岭澳电站二期工程当中,邢继积累了大量的自主研发设计的经验,当然邢继也十分的清楚核电要实现完全自主化。因此当又一个核电工程——华龙一号摆在面前的时候,邢继和他的团队就大胆地提出要建造一个属于我们国家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别的核电站。
“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系统,是华龙一号最显著的技术特征。”2014年8月12日,历经曲折,华龙一号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2015年5月,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凝聚了几代中国核电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也是华龙团队十余年的创新成果。
为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实现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邢继和他的华龙团队依然走在前行的路上。
原标题:华龙总师邢继:用成长行迹绘核电强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