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转型的进程建立起更加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以此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避免冒进或者保守而错失行业机遇。
知史以明鉴,查古而知今,能见科技统筹出版了新书《能源转型:数据、历史、未来》。该书由瓦科拉夫·斯米尔撰写,比尔盖茨对此书评价极高,他表示:
“这本能源书籍是十分令人惊喜的,尽管已经有很多重要的能源著作了,但是瓦科拉夫·斯米尔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毫无疑问都是独一无二的。”
(Vaclav Smil has written another important book on energy which isquite amazing.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important books about energy, as anauthor Smil is in a class by himself in terms of breadth and depth.——Bill Gates)
与此同时,能见科技策划了名为《能源转型》的系列视频访谈,着重探讨能源转型的进程及未来路径。此次访谈有幸邀请到了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
一、风电光伏等“十三五”规划目标将重新调整
能见Eknower:截至到2017年年底,我国光伏装机已经超出十三五规划目标,风电装机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还有不到50GW的空间,电化学储能虽然去年增速较快,但是规模还小,从规划目标来看,未来几年市场容量有限。此外,中美贸易战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使得我国对低碳能源的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当前各国都在抢占低碳能源的战略制高点,2018年会不会是我国低碳能源竞争力掉头向下的一年?
杜院士:如果把“十三五”规划的原定指标当作是一个不能动的天花板,则目前的风能、太阳能留下的空间很少。因此目前要调整这个指标,而不是以此指标作为限制。
现在太阳能装机量已经达到1.5亿kW,风能装机量已经达到1.8亿kW,另外,今年弃风率与弃光率都有很大的改进,到今年上半年弃风率已经下降到8%左右,而弃光率大概是3%左右,这个数字还是需要再减小的。能源局也表示,“十三五”的原定指标需要作出调整,将调高这个指标,而不是以此指标来限制发展。
另外,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不会影响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我们看待事物要看长远,一件事情有起伏是正常的,但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不会因为一点外部因素就降下来的。
低谷不可能出现的原因有其二:1、低碳能源在根本上有社会需求,社会需要发展绿色低碳的电力;2、低碳能源自己的成本在迅速降低,那么它的竞争性会越来越好,所以内部能力在提高,外部需求量大,在这种情形下肯定能够继续往前发展。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能源,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无论有什么起伏,都不会改变这个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能源发展的核心在于基础研究的创新
能见Eknower:您认为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低碳能源是否已经在国际领域具备了比较强的竞争力?
杜院士:中国的低碳能源技术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发展速度快、规模也不小,中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另外,低碳能源的价格与成本也都在降低,但我们要看到自己的弱项,低碳能源的弱项最根本的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再往深处探究,就是要重视材料科学。比如太阳能电池,现在是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电池以及成本、效率都在进行竞争,其核心领域就是材料科学;再比如储能,储能的核心也涉及材料的充分利用,华为现在在电池方面有可观成果。材料科学决定低碳能源的技术,风能的风机其实也是材料问题,比如风机需要使用一些耐腐蚀的材料等。
要说有差距,咱们确实与国际水平有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国内企业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把自己的制造业做好,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国家要重视低碳能源的技术研究,从事此项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还是要有恒心做出成果。我国在新材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比如说有机太阳能、无机太阳能,这类东西往往是国际上研发出新的东西,国内会根据这个研究做跟进,缺乏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材料科学产生新的想法,所以我国与国际上的差距,即需要改进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研究。
能见Eknower:在以往,比如互联网技术,我们的市场很大,但是我们可能并不能掌握核心技术。那低碳能源会不会也会重蹈覆辙?
杜院士:低碳能源技术和芯片技术领域还不太一样了,低碳能源还是需要注重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带动原创能力,没有原创只能追随国外的技术,因此不是外国的技术限制了我们的脚步,自己要进步,就需要自己要创造出一个新东西。我国在技术领域并非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例如华为等企业就值得关注,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原创技术还是不够,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这些方面还是需要改进的。
三、深耕技术,立志高远是当代能源人共同目标
能见Eknower:技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您所接触的这一批年轻人中,有没有哪一个年轻人或是哪一批年轻人,让您觉得他们的技术创新是大可期待的?
杜院士:技术创新确实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做出来的,这需要团队的协同,当代年轻人中确确实实有扎实的研究该领域的人,如若对这些年轻人有什么评价,可以用坚韧不拔来形容,做一件事情不容易,要经得起逆境,坚持坐好“冷板凳”,出一些高质量的成果,要认清方向,技术创新不仅是中国需要的,更是人类需要的。这是个充满创新机遇的领域,非常适合年轻人去干的一个领域,要以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心态去积极的面对这件事情。
能见Eknower:当下年轻人会考虑能够在一条道路上有持续性的成长,低碳能源有很多种能源形式,如核电、风能、太阳能、储能等,如果您的后代从事研究,您会建议他专注于哪个领域?
杜院士:在低碳能源细分的这几个方向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有你没我,或者你死我活的关系,他们不是对立的,他们是共存的,他们是需要共同努力的,我提倡“低碳能源三匹马”,这三匹马具体是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可再生包括风、光、太阳、地热、海洋能、水能等;天然气虽然是化石能源,但它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所以我个人把这三个叫做“三匹马一块儿拉车”,它们三个不是有一个就行的,能源行业中煤炭要占60%,要想把占比如此高的煤炭行业用低碳能源替代下来,需要它们共同努力,所以无论我的后代愿意从事哪个细分领域,只要他们愿意从事新能源的研究,哪个我都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