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姜绍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明年电煤合同协议价格很难比目前的煤价水平低,但也很难再往上涨。
中国证券报:您对发改委限制煤价的行动有怎样的预期?您对明年电煤合同价格有怎样的预测?
姜绍俊:短期看,政府对煤价的限制很难起到根本性作用,也即:很难将已经涨上来的价格再降回到原来的水平。个人预计,明年电煤合同协议价格很难比目前的煤价水平低,但也很难再往上涨。因为再涨的话,发电企业也很难再承受了。目前火电企业成本压力这么大,也直接增加了上调上网电价的预期,这一预期很可能持续到明年。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10月份的煤价迅速上涨,对电力行业会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
姜绍俊:煤炭价格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疯涨之后维持高位运行,发电企业今年大半年累计的利润被大幅侵蚀。此轮涨价平均每吨煤炭涨了约100元,按照每个月70亿千瓦时的火电发电量来计算,火电发电企业在此轮煤价上涨之后,每个月发电成本将增加30-40亿元。
之前有数据显示,电力行业亏损面达到50%,现在看来,这个数据还可能再扩大。但整体而言,今年电力行业的业绩水平还不到全行业亏损的地步。
中国证券报:您对目前电力行业内并购活动增多的现象怎么看待?
姜绍俊:实际上,电力行业的并购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作为很多电力企业的一种战略长期酝酿而成的。近期电力行业并购活动增多的直接原因在于电力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的意愿增强,而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的“避险”心理,避免过度受制于煤价上涨。
煤炭价格在2008年曾出现疯涨,当时政府后来虽然对煤炭进行了限价,但是也并未让煤炭把涨上来的价格降回去。近一个月以来,煤价又出现了一次猛涨,如今政府又着手限制煤价,但市场预期很难将煤价限制回到上涨之前的水平。因此,很多电力企业心里明白,很难将希望寄托在煤价真正出现下降上,为了改善盈利水平,只能选择其他出路。
中国证券报:目前看来,电力企业应主要选择什么出路?
姜绍俊: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并购。一方面,电力企业会选择向上游拓展产业链,来抵消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例如收购煤矿资产或参股煤炭企业;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会选择横向并购,在电力行业内部选择合适的资产。目前看来,国内的地方电力企业出售的意愿不太强烈,原因包括地方政府对当地电力安全的担忧等。这迫使一些有实力的电力企业到国际市场上选择并购对象。
此外,还有一部分电力企业会选择与电力行业关系不大的业务资产进行收购,这些资产尽管与电力不搭边,但能够带来明显的收益。这也是不少电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压力的无奈之举,很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中国证券报:您对发改委限制煤价的行动有怎样的预期?您对明年电煤合同价格有怎样的预测?
姜绍俊:短期看,政府对煤价的限制很难起到根本性作用,也即:很难将已经涨上来的价格再降回到原来的水平。个人预计,明年电煤合同协议价格很难比目前的煤价水平低,但也很难再往上涨。因为再涨的话,发电企业也很难再承受了。目前火电企业成本压力这么大,也直接增加了上调上网电价的预期,这一预期很可能持续到明年。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10月份的煤价迅速上涨,对电力行业会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
姜绍俊:煤炭价格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疯涨之后维持高位运行,发电企业今年大半年累计的利润被大幅侵蚀。此轮涨价平均每吨煤炭涨了约100元,按照每个月70亿千瓦时的火电发电量来计算,火电发电企业在此轮煤价上涨之后,每个月发电成本将增加30-40亿元。
之前有数据显示,电力行业亏损面达到50%,现在看来,这个数据还可能再扩大。但整体而言,今年电力行业的业绩水平还不到全行业亏损的地步。
中国证券报:您对目前电力行业内并购活动增多的现象怎么看待?
姜绍俊:实际上,电力行业的并购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作为很多电力企业的一种战略长期酝酿而成的。近期电力行业并购活动增多的直接原因在于电力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的意愿增强,而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的“避险”心理,避免过度受制于煤价上涨。
煤炭价格在2008年曾出现疯涨,当时政府后来虽然对煤炭进行了限价,但是也并未让煤炭把涨上来的价格降回去。近一个月以来,煤价又出现了一次猛涨,如今政府又着手限制煤价,但市场预期很难将煤价限制回到上涨之前的水平。因此,很多电力企业心里明白,很难将希望寄托在煤价真正出现下降上,为了改善盈利水平,只能选择其他出路。
中国证券报:目前看来,电力企业应主要选择什么出路?
姜绍俊: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并购。一方面,电力企业会选择向上游拓展产业链,来抵消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例如收购煤矿资产或参股煤炭企业;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会选择横向并购,在电力行业内部选择合适的资产。目前看来,国内的地方电力企业出售的意愿不太强烈,原因包括地方政府对当地电力安全的担忧等。这迫使一些有实力的电力企业到国际市场上选择并购对象。
此外,还有一部分电力企业会选择与电力行业关系不大的业务资产进行收购,这些资产尽管与电力不搭边,但能够带来明显的收益。这也是不少电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压力的无奈之举,很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