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号称“不想冒进”的金风科技,在风电行业转向之时,缘何突然提出要走国际化、集团化战略之路?
金风科技近期动作频频。尤其是近半年,一度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2011年1月,金风科技签署了一项为埃塞俄比亚首个风电场项目—Adama风电场提供风力发电设备的协议,这是其风力发电机组首度落户非洲市场。此外,双方还将另行签订为期5年的运行维护服务合同。
四个月前,金风科技在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小板首家“A+H”的公司。上市当日,超过维斯塔斯,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
◆◆◆◆
近几年,因国内一批新的风机制造商突起,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从维持了十年的老大位置上滑落,而金风的一贯表现也是如其自己所说“不想冒进”,日前,这家国内成立最早的风机企业提出要国际化、集团化,而且已经小有斩获。
“以前的成绩不能成为包袱,一切都归零,从2011年起,集团化战略正式落地。”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其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能源》杂志记者的专访,深入分析了金风的发展,以及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切归零
《能源》:2011年,正值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金风科技也在此时提出集团化战略,是否意味着企业转型?
武钢:不能说是转型,应该是归零。近两年,金风引进的新人比较多,这种归零的理念比较好,以前的成绩和光环都不要当作包袱,要新起点,新创业,新老员工一起从零开始往前走。
下一个五年将进入新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金风科技循序渐进地做成国际化大公司,这是企业长久生存的关键。风机制造,尤其是中国制造,如果只在中国做而不走出去将很难再有大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大战略。我们的定位是“价值发现者和创造者”,经常提醒自己,金风不仅仅是制造企业,更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要对一些价值规律表现出比较高的敏感度。
《能源》:作为第一批风机制造商,金风发展了十几年,为何要在今年提出集团化战略,您认为时机已成熟?
武钢:金风这14年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97-2005年,主要解决战略转型,由开发商运营商转为风机制造,当时做的带齿轮箱的风机是国内领先的,却发现那并不是给客户带来很大价值的产品,齿轮箱技术有一些缺陷,如零部件众多,齿轮磨损、疲劳,需定期更换,更换成本总计算下来有小百万,还有齿轮箱漏油等问题。
从2006年开始,第二次创业经历了5年时间,2010年告一段落,主要变化一是产品从技术含量较低的齿轮箱风机,跨越到了全球领先的直驱技术,第二,金风科技的业务从单一风机制造,演变到现在的全产业链中风电整体解决方案,从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到风电项目的开发和投资,以及到零部件的制造,比如我们投资金力永磁等,形成了金风科技在整个风机产业链全面铺开,一切有价值点的地方都积极介入的态势。
第三,金风从一个区域性的新疆公司到北京再到走向全球,迄今为止,在西安、大丰等地建成了9个生产基地,在德国还有一个生产基地。整体的企业从单一区域,到70多个子公司的集团化公司,其中海外设有8个子公司,企业实力增强。
第四,两次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众公司。干部队伍中的70%以上都是这几年成长起来,我们也从国内外引进了职业经理人,人员结构管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以上种种表明,时机已经成熟。
国际化从谨慎到力推
《能源》:金风对走出去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虽然产品已落户美国、古巴等国,但我国风机制造企业走出去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对金风而言,走出国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
武钢:在国外做项目,一是文化融合问题,中国的公司应该说国际化受教育程度相对弱,企业国际化观念滞后于行动。我们的理念是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也就是本土化的国际化,真正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去,比如在澳大利亚的公司只有一个中国人,其余都是选拔当地最优秀的人才,项目连连得手。二是国际规则和规范,技术和产品都要有规则规范,检测认证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这种属地化的方式以后会产生比较好的影响,我们的国际化理念,不仅仅是出去卖一些设备,还要真正融入到当地文化和社会中,开拓和挖掘当地的资源价值,为我所用。
《能源》:对于国际化战略,金风是如何规划的?
武钢:国际化战略共四个维度。首先是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我们除了和全球主要的研发单位都有不同形式的合作外,还收购了德国的研究机构Vensys,其实是中国制造和德国设计有机结合,我们学到了他们理念、风格、方法论,这些都是收获。二是市场国际化,要全球布局,把欧洲的项目交给Vensys,美国、澳大利亚、亚洲、非洲项目我们自己做。三是人力资源国际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招聘外籍员工,甚至是博士和硕士实习生,实习完毕我们会针对优秀人才做工作,吸引他们加入金风的事业。四是资本国际化,去年H股上市使得海外投资者更多地了解金风科技,我们的上市和几项并购也都是在银根紧缩之前完成,所以说金风科技在时机点上都踩得很好。总之,大方向不会变,就是坚定不移的做研发和整机制造,但以后要加强国际化重心。
现在是公司年报公布前的静默期,说数据不太合适。我们希望未来5年总资产和总销售目标都翻一番。而对于细节的目标,每年都有增长的量化指标。国际业务要占得一定比例,要在3到5年之内占到集团总业务收入的1/3。
选中服务市场
《能源》:关于服务,金风在事前的测风和事后的维修等方面一直领先于其他同类企业,在战略上金风是如何选中服务这个市场的?是否要把服务公司作为一个与风机制造并列又伴生的产业来做?
武钢:服务是一个新兴产业,几年来,金风旗下的服务公司天源科创从几百万元的营业额到几千万元,再到几亿元,做这么大的规模确实不容易。因为制造产业的产值比较低,但是服务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自己销售风机累计将近10000台,运行的有7000多台,保有的量和市场上整合的量,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风机服务市场,要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这个市场,我们近期招聘了很多优秀人才,很多是从GE等跨国公司过来的。
企业规模做大,不能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是要把成熟的业务剥离出去,给他们一个创业平台,服务板块就是如此。目前传统意义上的对金风风机维修维护服务的收入已经下降到30%以下,我们更多的服务收入来自于新的服务业务和外部客户。至今,大规模的服务公司中,金风肯定是第一家。而且,服务板块已经做到国外去了,只是国外的服务业主现在刚刚开始。我们是想把服务当成一个产业来做的,跟风机制造并列的一个产业。
行业发展重在质量
《能源》:现在行业内存在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搞自主研发的企业得不偿失,因为在做研发的同时,一些靠引进技术起家的企业已经迅速占领市场,等研发出来已经丧失了市场份额,您怎么看自主研发和占领市场的关系?
武钢:首先要认清在中国制造的特点和趋势,过去确实比较重产业化、规模,甚至为了降低成本,不惜贴牌,而西方则重设计、检测。中国制造业也意识到,要想真正给客户带来价值,必须质量可靠。要和国外产品相媲美,必须要投入研发,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提供高质量、品种不断变化的产品。如果只是购买图纸,或者引进技术,如果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升级,还要继续引进新产品,要付给对方额外的钱才能更新,中国制造业不能再受这样的局限。金风与国外合作伙伴的关系是从专业化协作到联合设计,再自主研发设计,最后收购了合作伙伴。现在发现,收购Vensys的效果非常好,Vensys从收购前的40多人到现在200多人,收购前其产值很低,现在一年的产值10多亿元,成长性很高。
当然,不得不承认,从前年开始,金风从老大滑落到老二的位置,员工心理转不过这个弯,有失落感。现在想明白了这个事情,老大、老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到永续发展,做常青树。占有率是一个怨声载道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客户都夸你的产品质量好的占有率,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要提高工作质量,把服务和成本控制好,最终市场会说明一切。中国的市场环境和西方比不是太成熟,非市场的因素在市场过程中影响力比较大,但是,我们要告诉大家,要对中国的市场经济要有信心,市场份额不足够大只能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能源》:我国大力支持风电发展,风机制造也涌现出一批企业,您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怎样的风机企业?几十家企业应该是什么样的格局?前三的企业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又该如何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武钢:行业发展始终遵循一些规律,以风电项目为例,通过20-25年的投资收益来实现价值,不能单一从价格上来做,低价供应商对行业是会带来潜在危机的。近期,十几台风机的倒塌和着火,触目惊心,中国的风电装机增量和累计都是世界第一,发展快也要注意质量,这是给市场的警告。不重视的话将来会遭遇更大损失。
风电行业本身就是新产业,即使你不犯错误别人都在给你挑毛病,如果你犯错误了别人会给你放大的,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出发,注重质量,加大科研的投入,始终不移的坚持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我们去年做了很多工作,如高海拔、低风速风机的开发,以及海上风电的开发,必须要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对细节和创新我感触很深。刘翔近期的一次田径比赛拿了季军,比前面就差了零点零几秒。这对风机行业也是很好的启发,在激烈的竞争下,和别人的差距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付出很多。超出一点点,获得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