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正处在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的先进核工业体系,实现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是核工业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目前我国核工业进入了全面布局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工业全产业链及“走出去”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以“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和CAP1400、实验快堆、高温气冷堆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中国制造”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只要我们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牢记核工业强国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早日实现!”在核工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解析今日核工业成就与核强国未来远景。
战略机遇期 安全与发展并重
记者(以下简称“记”):
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核工业也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核工业总体面临的发展形势如何?
王毅韧(以下简称“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治国方略,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肩负着保障国防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与以往相比,我国核工业统筹军民发展正处在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发展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核工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核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要求核工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二是核工业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的地位更加凸显,要求核工业必须坚持“四个并重”的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保障国家安全。
三是核能利用为核工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我国2030年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核技术在农学、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推动核电、核燃料、核技术、核设备出口。要求核工业要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是核工业对安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度明显提升。同时,随着国际反核恐怖形势日趋复杂,加强核安保,确保核材料、核设施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要求核工业必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和公众沟通,确保核工业安全发展。
记:
刚刚过去的一年,《“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国核工业发展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年我国核工业都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王:
2017年是《“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攻坚克难全面发力的一年,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年度目标和任务,成绩喜人。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升级换代,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F2和CF3燃料组件完成辐照考验,性能良好、符合设计要求。我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第2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顺利下线,AP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式投产。第四代核反应堆、模块化小型反应堆、供热堆、数字化反应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二是核燃料循环产业协调发展。中央核地勘单位地勘能力显著增强,年勘查作业能力达到70万米。积极推动铀矿大基地战略,新疆蒙其古尔一期铀矿冶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铀资源供应能力逐步提升。铀纯化转化一体化生产线建成,铀浓缩效能显著提升。核燃料产业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核电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华龙一号”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提前15天实现穹顶吊装。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三门核电1号机组、海阳核电1号机组均通过首次装料前综合核安全检查。2018年4月29日,三门核电1号机组已完成首次装料。目前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2017年核电累计发电量约为2475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94%,比2016年上升17.55%。
四是乏燃料后处理工作全面提速。国家层面成立了乏燃料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全面实施,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建设加快开展。中试厂乏燃料水池获得许可投入使用,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持续外运。两个乏燃料干式贮存设施启动建设。
五是核退役治理成效显著。中核集团八二一厂建设的我国首座低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工程顺利完成工程冷调试;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具备规模化处理能力。实施废物入库行动,飞凤山处置场开始处置废物;秦山核电基地暂存放射性废物启动外运,首批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项目完成评估,立项审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是核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中俄核领域重大项目、中法后处理厂合作稳步推进。中巴合作建设的恰希玛核电站C4机组通过竣工验收,卡拉奇核电站K2机组实现穹顶吊装,C5机组签署商务合同。中哈(哈萨克斯坦)核燃料元件厂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捷克、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设立“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为核工业“走出去”培养人才开辟了渠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安全峰会承诺,圆满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在“加纳模式”基础上,启动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完成伊朗阿拉克重水堆改造项目首份商业合同。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初见成效。核工业供给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广核集团试点开采新疆萨瓦甫齐铀矿获国务院批准。落实简政放权和“放管服”要求,积极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出台《核能开发科研项目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管理实施细则》《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军工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核能开发科研和核退役治理项目申报指南,多元化的科技研发体系逐步形成。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统一部署,核军工科研院所分类与改制初见成效。
记:对我国核工业所取得的成绩您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王:
核工业在一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及核工业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我坚信,只要我们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牢记核工业强国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早日实现!
深耕远谋 全产业链“走出去”加速度
记:
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带动了我国核工业全产链“走出去”。目前我国在核燃料、核循环、铀矿勘查等国际合作及“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绩和新进展?
王:
作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核工业“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经贸关系,而且更是战略关系的体现。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核工业加大开放步伐,在国际合作方面深耕远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核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多边平台以及双边核能合作机制,广泛宣传和介绍中国核工业取得的成绩,积极展示中国核能、核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CAP1400以及ACP100等进行通用安全设计评审,扩大中国制造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我国企业与阿根廷、沙特、英国、捷克、罗马尼亚、土耳其、南非等国正在积极探讨开展核电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华龙一号”作为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品牌已经树立,受到国际核工业界广泛认可。
二是扎实做好核工业“走出去”重大项目。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均已并网发电,运行状况良好;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卡拉奇核电站K2、K3建设进展顺利,恰希玛核电站C5已签署商务合同,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三台“华龙一号”机组。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核燃料元件厂已开工建设;与沙特合作开展的铀资源勘查项目进展顺利;与纳米比亚合作开发的湖山铀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成为世界第二大铀矿山。我国与伊朗关于阿拉克重水堆改造项目的首份商业合同已圆满完成。微堆低浓化改造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在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项目成功实施基础上,积极推进尼日利亚等后续微堆低浓化改造。
三是立足长远,充分发挥我国核工业完整产业链优势,培育发展潜在核能合作目标国的核工业基础设施,强化合作基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领域交流和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目前,我们设立了“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在重点院校专门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核工程和核技术专业,每年培养40名核领域高级别专业人才,为其核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众核心关切 后端发展与多元化并进
记:
近年来,乏燃料后处理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后,我国后处理有哪些新的部署?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王: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位居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核能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大幅增加,要实现核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放射性废物,亟需开展乏燃料后处理工作。
对此,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核燃料“闭式循环”的技术路线。多年来,国防科工局以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为总目标,围绕核燃料闭合循环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乏燃料后处理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对乏燃料安全管理的规划引领。我们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制定了“中试规模-示范规模-工业规模”的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发展路线,同时确定乏燃料贮存、运输以及后处理近中远期规划,对我国核电站乏燃料安全管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指导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支持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支持开展后处理工艺、关键设备、事故分析等技术攻关;新建了乏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一批重大设施,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显著增强了我国后处理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三是不断提升后处理能力,2010年后处理中试厂成功完成热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后处理能力。
后续,我们将按照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在掌握后处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能力。一是继续对中试厂进行完善配套,充分发挥其工艺工程验证平台作用,为闭式核燃料循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后处理科研攻关,组织实施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为自主建设工业规模后处理厂奠定基础;三是稳步推进中法合作核燃料循环项目,加快提升后处理能力,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详细内容见《中国核工业杂志》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