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比亚迪的高级副总裁,廉玉波2004年加入比亚迪,就任13年,主持研发秦、唐、元、宋、e6、K9等各类新能源汽车和客车。在新能源车领域中,有深厚的技术和管理功底。在本篇文章中,廉玉波详细的阐述了比亚迪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对行业相关发展的深度看法。
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廉玉波
目前新能源汽车有这几个趋势:
第一是电动化,目前电动汽车还是占新能源汽车的绝大部分,也是之后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第二是智能化,电动车更加适合于智能化,因为智能化与电子产品有密切关系,在电动汽车里面实现起来就会更容易。
第三是网联化,网联化对电动汽车更加符合。会解决很多的交通问题,并形成大数据,反馈给研发或中控部门,形成正向循环。
第四是轻量化,为了降低能耗,从经济效益上要求轻量化。做了轻量化就有很多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在电动车里面使用,电池本身也要轻量化,从而大幅降低电动车的重量,使电动车和传统车在重量方面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此一来,电动车的能耗、驾驶操控,经济效益就会体现出来。
比亚迪在新能源材料方面尝到了很大甜头,我们最近使用了一些碳纤维复合材料,使我们汽车的重量大大变轻。比亚迪第二代E6续航里程比现在的E6会增加,车子要更大,但重量要减轻很多,这就是因为用了新材料。
中国电动汽车千万别起大早、赶晚集
我们现在来讲弯道超车,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新手刚进来做新能源汽车,就要超越一个在这个行业里面混了很长时间的老手。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你弯道超车更加难,要求更加高。现在大量的人都往新能源汽车里面来挤,但是它还是有复杂的技术难度,甚至于不比传统汽车的难度小。
但电动车我觉得是个机会,但是机会也要有技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参与了科技部下属一个新能源汽车的专项组,在这里面制定了六大类,几十个分类的学科的方向。那么在这些方面要有一个突破,很多技术指标我们定了相当高的一个要求。
如果在这些指标上面没有突破的话,未来的五年我们的电动汽车可能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因为我们跟德国、日本同行进行过很多交流,感觉德国和日本在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的完善性的考虑上,以及未来指标的制定上,一点也不比我们落后。
所以未来的几年,如果说我们仅仅是在量上面有一个超越,而在核心技术、技术指标、标准方面没有突破的话,我们可能还是跟在人家后面走。在技术提升,研发投入方面,现在中国做得比较好,在中国,政府部门如科技部、各个行业协会、各个企业等,共同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遇,因为在国外,比如在德国,完全是靠大众、宝马、奔驰这几个企业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果从汽车的保有量来看,中国还有很大的潜力。大城市里面已经限制车的一个发展了,但是很多中小城市的家庭还缺少一辆车,这意味着增长空间。
没有补贴了,还能发展么?
大家可能知道新能源汽车这几年有很大的补贴,很多人问我们,未来几年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没有补贴了,还能发展么?我想国家补贴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促进、一种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在拿到补贴的这几年,通过补贴,赶紧建立技术的系统优势,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同时要建立这些零部件,从材料到配套到生产工艺一个体系的建立,从成本上面进一步去研究。
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径与思考
先明白怎么造汽车,才能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一直是比亚迪的一个战略方向。最早比亚迪选择进入汽车这个产业,是因为自己有电池产业,而且我们判断,最终电动汽车会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我们确立进军汽车行业的同时,就成立了一个电动汽车的研发中心。这个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当时没有对外宣传,我们大概经过了五六年的酝酿,到了2008年,推出了F3DM的时候,我们才把比亚迪做新能源汽车的盖头掀开。当时我们推出来很多款电动汽车,大家都觉得我们好像一夜之间推出来的,实际早就在准备了。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下子就搞电动汽车?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动汽车在当时来说,无论市场环境也好、技术也好,都远没有成熟。因此我们选择从研发燃油车来过渡。2013年我们买下了西安秦川厂,刚开始开发了一些燃油车型作为过渡,2015年推出来我们自己研发的一个车型——F3。
电动汽车,首先它还是个车,你必须先把车弄明白,才能把电动汽车做好。所以,对比亚迪来说,要做好电动车,当时也必须把车做好,所以我们选择了先做燃油车。因为动力系统仅仅是汽车的若干个系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电池只是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而在车身、内室、外形、造型、底盘、转向、制动、整个空调系统、电子电路系统,所有的这些系统里面,还是离不开传统燃油车的技术。
国外像奔驰号称有135年造车的理念。135年主要他的经验就在传统车里面所积累下来的,从他的发动机、变速箱到整车、到制造、到造型、到形成汽车一揽子整个的驾驶操控的这种理念,形成了他的技术的优势。
虽然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有做电池的这个技术,可以去发挥自己的长处,但在车本身的这个技术领域,我们要有一个积累和引进。
比亚迪的新能源产业布局
我们在新能源里面大概有四个产业: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电动车和云轨。新能源产业之外,我们还形成了汽车产业、IT产业、以及轨道交通。
IT产业是指手机零部件生产,这是B2B的一块业务,目前还是我们很重要的产业。像华为、三星的这些手机的零部件,基本上都是比亚迪在做。
新能源方面,除了电池业、太阳能、储能电站,轨道交通是我们刚刚进入的产业,去年刚刚推出来。所以当初我们做了电动大巴以后做了公共轨道交通。我们当时考察过国外的轨道交通,发现国外的价格和制造周期各方面都对我们的国情而言不太适用。我们刚进入轨道产业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有技术优势,后来发现它比电动大巴甚至更有优势——电动大巴还需要载好多电池同步走,轨道大巴我少放一点电池,用正常的电来驱动就行。只不过它的驱动,比电动大巴多一个轨道而已。
云轨这个业务实际上我们已经研发了5年,去年成功地推出来。实际上它的驱动跟传统比,就是像火车一样多了个转向架,就是一个导向装置。这个轨道大巴可以作为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支线,或者到郊区作为一些非主线的交通,中小城市可以作为主线的交通。9月初银川,比亚迪的第一条有轨交通运行线路已经通车运行了。
塑造国际品牌,比亚迪做了这些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电动车的相关技术,有了技术积累以后,我们对产品要进一步地升级,将比亚迪打造为国际性品牌。
1、盘点比亚迪的国际人才
为此,我们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了一些优秀人才,进入比亚迪。
我们从奥迪、奔驰等车企找到大量人才,我们的团队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外籍员工将近200人,这200人主要在深圳,还有一部分在日本的一个研发中心。这里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先说的这位是奥迪的前设计总监艾格,奥迪的Q7、Q5以及TT,包括奥迪A8都是他设计的,他还设计了奥迪的R型的车型,包括刚刚上市的奥迪Q7和Q5,是他在奥迪完成的最后一份工作,完成后就来了比亚迪。
我们现在底盘调校的一个首席工程师,此前是为奔驰S级车和E级车做地盘调教的工程师,他也曾是腾势的底盘技术负责人(腾势是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在深圳做了5年必须回到奔驰总部,他不愿意回去就跟我说希望加入比亚迪,于是他就来了。
我们最近还请了F1赛车手成为比亚迪的首席体验官。苹果和其他手机厂商都有体验官,但汽车领域在此之前还没有。我们在汽车领域引入了首席体验官,主要是对我们汽车性能进行体验。此外我们还还引进了两个体验官,一个来自奔驰、一个来自大众,一个是负责内室和外观方面的体验,另外一个负责多媒体电子产品操控界面这些方面的体验。
未来三个月,可能还会有几个更重要级的,可能全球都非常知名的设计的或者技术的加入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