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11月份能源生产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份,我国电力行业发电量达到57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其中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电力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得到了初步体现,电力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及各行业用电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新能源行业的强势发展、互联网及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渗透之下,我国电力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绿色化、智能化、市场化为主的新时代。
电力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早已稳坐世界第一,但是仍然面临市场交易机制缺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场化定价机制未完全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困难、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因此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成为了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由此拉开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
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核心配套文件,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施工图”。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陆续批复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批复综合试点方案21个,售电侧试点方案9个,形成了以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为主、多模式探索的试点格局。
两年之后,电力体制改革终于初见成效,不但初步形成了多模式试点格局,而且完成了首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实现了输配电价改革省级电网全覆盖。此外,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交易也初具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1日,全国在电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电公司已有3044家,这些售电公司主要分布于山东、广东、北京等25个省市。预计2017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可能突破2万亿千瓦时,大约比上年翻一番。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电力体制改革还包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以及市场化交易的盛行正悄然改变电力行业的供给模式,在发电、并网、输电等环节都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智能电网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智能电网迎来机遇
智能电网是一种有助于安全、高效和有效地控制电力的生产和分配的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量和平衡偏远地区互联设备的电力供需,并通过收集、存储和处理巨大数据优化输配电系统。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我国需要初步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体系。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价值将达到1200亿美元。
电改初见成效 智能电网借势新能源产业
毫无疑问,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智能电网将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中承担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出台了《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定价办法(试行)》《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定价办法(试行)》和《关于制定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的指导意见》三项通知。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区域电网、省级电网、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的全环节输配电价格监管制度框架,输配电价改革也成为电力体制改革领域首个全面完成的专项改革。
在输配电价改革省级电网全覆盖之后,我国跨省跨区输电将成为常态,有望实现大范围的“西电东输”。然而其中涉及到的电价结算、电量输送、电网平衡等管理是目前的电网技术无法实现的,而在这方面,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电网技术将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电力体制改革为整个行业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也成为了行业的下一个需求点。
此外,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之下,我国正加快推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但是以太阳能发电、风电为主的新能源电力都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大量新能源电力的接入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因此而出现的弃光、弃风现象屡见不鲜,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严重打击了新能源企业的积极性。事实上新能源发电如果想要有长足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必然要有先一步的发展,这样一来,电网才有能力在消纳大量新能源电力的同时保持自身稳定。此外,近来在行业内大热的分布式交易试点更是需要依托智能化电网管理。
在智能电网的推广与普及之下,电力服务将实现智能化全面升级。而无论是电力行业的发展本身,还是新能源发电的发展需求,都需要智能电网的发展作为基础。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而新能源发电正在强势崛起,分布式交易试点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始施行,智能电网将迎来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