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数据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手中握有数据的公司站在“金矿”上,基于数据交易即可产生很好的效益;基于数据挖掘会有很多商业模式诞生,比如帮企业做内部数据挖掘,或侧重优化,帮企业更精准地找到用户,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企业销售率,增加利润等。
未来,数据可能成为最大的交易商品。但数据量大并不能算是大数据,大数据通过数据共享、交叉复用后才能获取最大价值。未来,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会扩大到530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兴起将大数据带入新的征程,互联网营销将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时代过渡。创业公司用“大数据”告诉广告商什么是正确的时间,谁是正确的用户,什么是应该发表的正确内容等,这正好切中了广告商的需求。
社交网络产生了海量用户以及实时和完整的数据,同时社交网络记录了用户群体的情绪,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然后将这些分析后的数据信息推送给需要的品牌商家或是微博营销公司。
实际上,将用户群精准细分,直接找到要找的用户正是社交内容背后数据挖掘所带来的结果。而通过各种算法实现的数据信息交易,正是数据挖掘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广告投放正从传统的面向群体的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从流量购买转向人群购买。未来的市场将更多地以人为中心,主动迎合用户需求,前提就是要找到这部分人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数据的关键在于谁先拥有数据。例如智能手机是根据用户营销而不是根据媒体营销。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数据分析能够针对每一位用户的手机信息做精准匹配。市场中数据噪音太多,会导致数据价值大大降低。以无线营销为例,大量的“刷榜”以及“水军”好评差评等虚假数据已经严重干扰了数据的准确性,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价值。另外,从隐私保护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中所描述的获得的各类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甚至国家层面的秘密等。在对外提供数据时,如何有效地保护相关隐私、秘密不外泄,不给用户及数据提供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