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企业家和专家的演讲,观点都很鲜明到位。只是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现在各种能源会议上谈能源互联网,大部分谈的都是硬件和项目,比如微电网、储能、多能互补,还有一部分是谈项目,一谈到项目则必然感慨国家没政策,没补贴,项目多么难搞,产业多么难发展。
可能大部分企业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还是沿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思路: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政府补贴+并网收购。这三板斧下去,一个产业就轰轰烈烈了,当然缺点就是严重依赖政策和补贴,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干光伏,优点是刺激,缺点是太刺激。
既然能源互联网带了“互联网”这个词根,那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互联网,互联网在发展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要过政府补贴,在关键阶段没有政府大规模的出台“互联网产业刺激政策”,似乎就那么草根的疯起来了。
在硬件上,互联网离不开服务器、存储、路由器、交换机、光纤这些硬件设备,互联网产业似乎也没什么人把“电光互补”、“局域网”、“数据存储”作为互联网产业核心技术去谈论;更没有人围绕着“互联网产业发展试点”去拼命跑政策,跑试点,然后拿着路条卖钱的。
的确,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Cisco、华为的路由器交换机,离不开IBM的服务器,EMC的存储,但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成为“互联网企业”,反倒是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在市场里把电子商务、云计算这些概念做成了真正的商业模式。IBM和Cisco成为了传统IT企业,而BAT们则成为了互联网企业。
举个例子,IBM最早提出“电子商务”那时候IBM的电子商务,是一个Intranet的概念,也就是企业间要做生意,原来很多订单和结算都是纸质的,如果把这些结算数据做成电子化,即电子数据交换,那么每家企业都需要采购一堆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这些都是IBM的强项。所以IBM基于这个理由提了电子商务。
但是这个概念在亚马逊、Ebay手里,被改造成了“将零售行业用互联网平台去改造,实现零边际成本的在线交易”,而后阿里跟进做成了中国模式的电子商务,“电商”这个概念才成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
而这个概念转换和落地的过程,差不多是10年时间,IBM是在1996年左右提出电子商务,阿里真正功成名就的淘宝崭露头角,那是在2006年前后。
那么,我们今天谈的,以硬件和项目为核心视角的“能源互联网”,是不是真的就是“充分学习了互联网精神的”能源互联网了?
硬件厂商围绕硬件和项目,似乎没有一家成功转型为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企业,那么现在这些能源硬件大佬们(比如光伏、储能、微网),转型成为真正能源互联网企业,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视角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整个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脱胎换骨,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时间上横向比,当我们还在讨论多能互补、储能、光伏的时候,应该还是“前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讨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和TCP/IP的时代。这些硬件都是互联网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离开了TCP/IP和网络硬件技术,互联网产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但是他们不是互联网的“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联想当年做过FM365网站,想往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后失败了。这是企业价值观差异所决定的。
那为什么计算机硬件设备厂家们没有向互联网产业转型的基因呢?本质上就四个字“不懂客户”,IBM是做硬件的,它靠金融行业起家卖大型机和存储,所以IBM对B端的金融行业非常在行,深入到对金融业务的理解,但是到了C端,IBM的PC部门都卖给联想了,当然就远离了C端客户,更不可能去贴近C端客户的互联网服务需求进行创新,这是IBM公司服务B端客户的属性所决定的。
回到能源行业,虽然能源行业B端属性很强(企业客户的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75%以上),但是大部分做光伏的、做微网的企业,本质上还是“政策和补贴驱动型”的企业,比如光伏,大家最早一窝蜂的做地面电站,然后关注工商业分布式全额上网,本质上都觉得和客户打交道太烦,每家每户磕头收电费太难,不如直接和电网收钱来的痛快。所以大部分光伏企业的基因里就远离了客户,也远离了能源创新的核心——基于对客户价值的理解基础上的创新。
当然我也看到很多光伏企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想抓住这次“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但是从战术步骤上却流露着浓厚的“政策+补贴”意识,还是以项目为驱动,以硬件为抓手,纷纷投入增量配网、微电网和储能项目,发现里面水太深,没有补贴,于是又有点缩手缩脚。
真正关注电力用户的用电用能需求的能源企业,其实真不多,而这里面真正的创新空间,并不在售电,而在于那些原有被忽视,现在因为市场化交易而需要被尊重和挖掘的客户需求,这才是真正“互联网精神”的玩法:小、快、极致。我相信以中国4万亿以上的工商业用电量,这里面可以创新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只是需要转换思维,这里没有补贴,没有政策引导,只有赤裸裸的草根智慧,只有放下身段去贴近客户需求。
只是,“放下身段”太难了点,原来一个政策就能喝酒吃肉的企业,大部分是很难有这种形态去放下身段的。就像伟大的IBM不会去关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屌丝的消费需求一样,IBM永远不会是拼多多。
只不过,IBM2018年初的市值是1500亿美金,而屌丝托起的拼多多,3年上市的市值已经是350亿美金了,后生可畏啊。
从制造到服务,从能源到能源服务,从微网到能源互联网,远没有大多数人想的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