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么形容:“一带一路”让进口商品走进千万家。什么锡兰的红茶、泰国的椰子、印度的咖喱、俄罗斯的伏特加等等,作为吃货大国,我们已经将双手伸到了遥远的西欧。而同样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也让中国的企业能够“走出去”,衣食住行,只要沾上边的都能出口给你。作为“行”之中重要环节的汽车,当然也是主推的一样。传统汽车拼不过,但是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推出去”就是一记“大招”。
国内竞争激烈 海外市场待拓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为汽车产业定下的“路线图”表明,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生产新能源汽车51.7万辆,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
但是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车,在新能源汽车巨大红利的诱惑下,很多没有涉足汽车的企业或投资公司也开始涉足汽车制造。同时,国外品牌也纷纷将自己的电动车带到中国,以求在中国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再加上中国本土品牌,可以说在未来中国的电动车市场上,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能源发展,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样也不例外。在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青睐的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迫切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美澳等发达。中东地区的许多阿拉伯国家开始对中国新能源车感兴趣,石油危机让这些国家已经从依赖石油转向逐步减少使用石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当地不仅可以享受到零关税,还可以享受资金支持。“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涵盖东盟、南亚、中亚、独联体和中东欧等总共6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尚未成熟,都是我国新能源车企可以拓展的海外市场。
“先”走出去的品牌 赢了第一步
就在国内外车厂纷纷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同时,中国车企也开始走向海外。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后来者,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厂商却是毫无争议处于“第一阵营”。借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中国车企也纷纷开始在海外市场布局。
2016年,中国新能源企业有不少已经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而这些车企也都早已对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布局。
比亚迪目前已进入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继在美国、巴西等国家设立工厂之后,去年11月,伊朗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科尔曼汽车宣布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将纯电动与双模系列新能源车型,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带进伊朗市场。
江淮早期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与哈萨克斯坦投资合作,在哈萨克斯坦组装生产的电动汽车是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唯一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打开了哈萨克斯坦市场,也就打开了中亚国家乃至西亚到欧盟的市场。
2016年9月,海马汽车与俄罗斯芙特姆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基于芙特姆公司在俄罗斯本土20多年的汽车电子产品制造经验,和海马汽车在新能源整车、三电等关键部件方面的技术开发,合作打入俄罗斯市场。
中国车企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押下重注,海外拓展之路只是一个开头。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树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今后几年内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出口利好 也不能忽视“内功”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海外拓展之路恰好遇到了“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确实给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记者看来,不能因为利好而盲目乐观,还应该理性看待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区别,同时也要炼好“内功”。
首先,新能源汽车产品必须要有好的产品性能和性价比,这是走出去的基础。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尚有质量参差不齐、核心技术并不领先等问题。而且目前来看,除了中国以及欧美等数个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并未大规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也没有明确的补贴,同时充电设施配套等也是一大问题。
记者认为,“一带一路”确确实实给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我国汽车产业也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尽快打造过硬的品牌和完善的海外服务链。“一带一路”是长期的国家战略,借着这股东风,我国的新能源出口将获得一个足够长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