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

请登录

注册

四川印发“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30万辆

2017-09-29 16:29:24 四川省发改委
A A
 近日四川省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全省共有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54户,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企业18户,涵盖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等较为完
 近日四川省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全省共有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54户,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企业18户,涵盖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等较为完整的产品序列。2016年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1.45万辆,产值约150亿元,建成年产10万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累计推广清洁能源汽车46万辆;建成200余座配套充换电站、12000余个充电桩、350余座加气站,初步形成了从整车、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到充换电设施、智能服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意见还指出,到2020年,打造1-2户四川品牌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培育3-5户知名品牌企业,形成比较完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体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能达30万辆,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三电”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点培育8-10家知名品牌企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便利化。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
 
  为贯彻落实工业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全省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现将《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9月21日
 
  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四川重点发展的“7+5”产业之一。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结合四川省汽车产业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规模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稳步推进省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支持零部件产业配套发展、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六年来四川汽车产量增长了10余倍,成为百万辆级汽车制造大省。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16年,全省实现整车制造131.1万辆,产值2765亿元,规模以上汽车制造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6.5%,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整车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达4.7%,国内排名提升至第9位。
 
  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全省有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企业48户,具备各类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生产能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整车制造体系;产业配套能力逐步提升,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433户,产值超千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全省共有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54户,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企业18户,涵盖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等较为完整的产品序列。2016年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1.45万辆,产值约150亿元,建成年产10万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累计推广清洁能源汽车46万辆;建成200余座配套充换电站、12000余个充电桩、350余座加气站,初步形成了从整车、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到充换电设施、智能服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二)存在的问题。
 
  研发能力不足。全省汽车领域仅有6家企业研发中心,无国家认定的汽车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国家级整车研发中心,与上海、重庆等地区相比,不论是研发机构实力还是科研人才数量都存在较大差距,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川商用车与乘用车产能比约为1:1,商用车占比较大。在乘用车中,中低端产品占比约80%,高端产品占比较低。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占汽车总产量的1%,产量较少,缺乏纯电动轿车产品。
 
  本地配套率不高。全省整车制造产业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40%,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比1:0.9,与国际平均水平1:1.7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配套发展失衡。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足。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不足,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商业模式创新不够,推广应用环境有待改善,严重制约了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内外需求调整、消费升级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产业成链集聚发展,努力把四川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与制造基地。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发展的新思路,着力推进全产业链自主创新、协同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市场主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协同融合。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人工智能和服务化发展改造升级,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统筹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方向发展。
 
  开放合作。坚持把国际化发展作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引导和支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国际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开展技术、金融、产业、物流、贸易等全方位合作。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汽车年产能达到400万辆,推动全省汽车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打造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2家,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与制造基地。
 
  总量目标:乘用车产能280万辆,商用车产能120万辆,整车制造实现产值2000亿元,零部件产值3000亿元。
 
  研发创新目标: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达到1-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2家,省级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0家,R&D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3-5家。初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体系,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企业培育目标:重点做强10余户整车企业,配套发展800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即“10+800”的整车及配套产业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目标:打造1-2户四川品牌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培育3-5户知名品牌企业,形成比较完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体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能达30万辆,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三电”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点培育8-10家知名品牌企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便利化。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创新平台。
 
  依托重点汽车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发平台,引入高端研发团队,吸引汽车产业高端人才向四川集聚,提升全省创新研发能力。利用工信部批准“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项目落户四川的契机,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在川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为全省汽车产品的检验检测提供方便。进一步加快四川汽车轻量化研究中心建设,联合省内军工企业和汽车企业,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品,在汽车领域打造军民融合研发与生产的新平台。利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省校合作平台,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省内高校研发资源、汽车产能和市场需求,建设省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推动优势技术在川转化,联合研发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新车型。
 
  (二)优化产业结构。
 
  以中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点,瞄准国际、国内知名整车集团,有针对性的跟踪其布局,推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补强产业短板。推动重点企业技改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打造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乘用车产能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跟踪对接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企业中西部布局计划,力争促进其生产线布局四川,努力打造“世界汽车品牌生产集聚地”。
 
  (三)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
 
  继续围绕重点整车企业,集中力量引进其配套体系,推动其配套体系开放式、本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配套水平。充分发挥零部件行业一流骨干企业的产品优势,加强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电器、安全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关键零部件档次,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配套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重点零部件企业。引导汽车产业加强与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开展高强钢、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应用,扩展高性能工程塑件、复合材料应用范围。
 
  (四)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规划建设以成都为核心,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辐射全省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产业基地,并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情况,对全省加气站、充电站(桩)、加氢站建设进行规划布局,加速构建城市内部与城际高速互联互通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发挥四川的地域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以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1-2户四川品牌整车龙头企业,培育3-5户知名品牌企业。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对接国内知名整车生产企业落户四川,实现纯电动轿车产业化。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扩大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应用,引导市场消费习惯。
 
  重点攻克“三电”技术难关,补齐短板,重点培育8-10家知名品牌企业。加快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革命性突破,推动电池创新中心、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研究,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充分发挥四川锂矿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应用,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开展废旧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再利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示范应用,探索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驱动电机生产企业,鼓励省内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应用。培育电控系统自主品牌,扩大应用规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全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工业)园区、城镇主干道、旅游观光景区等合理布局加气站和充电基础设施。加快住宅小区配套充换电设施建设,在交通枢纽、大型文体设施、城市绿地、大型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路边停车位等城市公共停车场所建设城市公共充电站和分散式公共充电桩,为新能源车充电提供便利。推进省内重点物流园区加气站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物流园区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现有城际间及对外通道上形成的加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建设公共加气及充电设施服务走廊,满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城际、省际出行需求。
 
  (五)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突破。
 
  重点攻关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鼓励企业、院所、高校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重点攻关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加快传感器、车载终端、操作系统、控制芯片等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V2X(车与外界)通信及信息交互技术、协议、接口、标准等研究,促进智能汽车与周围环境和设施的泛在互联。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资源整合、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提高系统、网络、信息、人车安全水平。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推广示范。以建设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试验基地为契机,大力推动全省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推广示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平台,分析收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行数据,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性能验证评价服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协同融合,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跨部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协同配合,统筹协调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指导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信息统计分析制度,组织行业专家准确把脉四川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完善行业协同推进服务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和制定汽车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引导企业严格质量控制,加强品牌培育,推进企业创新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研究制定加快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围绕自主创新,统筹安排工业发展、科技研发等专项资金,对建设汽车检验检测、标准试点试验、新产品(含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开发有研发成果的机构以及重点新产品的示范运行、重要标准的制定等给予资金支持;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支持措施。
 
  (三)强化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网联汽车、节能与清洁能源汽车等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等支持。引导省级投资平台加强对全省汽车企业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市(州)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促进全省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四)夯实人才支撑。
 
  加强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打造创新研发平台,吸引汽车领域优秀人才和技术团队向四川集聚。加强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汽车学科专业建设,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流动通道,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复合型人才等紧缺人才队伍,扩大培养技艺精湛的制造和维修服务领域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师。
 
  五、规划实施
 
  各市(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全省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各市(州)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职责,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家智库等作用,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对汽车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重要决策和重点规划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