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就有便捷的公交站,长距离出行可以通过成网的轨道交通快速出行,3公里内的出行可以交给共享单车或者步行……便捷快速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将会是交通发展的未来方向。
近日,交通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及以上”、“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等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
新能源公交车爆发式增长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刘向龙博士,近日向长江商报记者分享了新能源公交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他说,2007 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准则》开始实施,为新能源汽车的上市销售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 年本)》,自此,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发改委的鼓励产业目录,新能源公交发展起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2016年,新能源公交车新增及更换约8万辆, 占当年新增及更换车辆的86%;总量达到16.5万辆,占全国公交车总量27%。
新能源公交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是绿色交通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做到清洁高效运输装备有效应用,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数量达到60万辆,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率达到80%。内河运输船舶能源消耗中液化天然气(LNG)比例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0%。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5%,营运货车、营运船舶和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5年分别降低6.8%、6%和7%,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建成一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同时,绿色出行比例要显著提升,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
交通运输部今年12月6日就《意见》发布专题解读,指出了实施“七大工程”,既要重视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低碳,又要关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领域节能环保。
在解读《意见》时,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春耕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着力实施运输结构优化工程、组织创新工程、绿色出行工程、资源集约工程、装备升级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七大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发展制度标准制度、科技创新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三大体系”。 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学、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绿色交通,力争优化涵盖铁、公、水、航的整体交通网络布局
12月13日,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的柑橘开始陆续出现在俄罗斯人民的餐盘中,这是宜昌柑橘第一次通过国际货运班列中欧(武汉)班列输送到欧洲。
汉欧国际公司相关负责人13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此前柑橘全程汽车运输,遇到严寒天气不仅时间上无法保证,而且货损率比较高。新的运输模式让运输方、供货方都比较满意。宜昌柑橘出口在运输模式上的新尝试,是我国绿色运输发展的小小一角。专题解读中提到,在运输结构上,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过分倚重公路运输,特别是在货运领域,低碳环保运输方式(水运、铁路)比重较低,与类似条件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运输组织上,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公路运输,存在运输组织模式较为粗放、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占比较低,物流信息交流不畅通,造成运输效率不高、空驶率高、能耗排放大等情况。在交通运输污染防治方面,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等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营运货车普遍存在尾气超标排放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及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关注的重点。
为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意见》指出,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旅客运输结构、改善货物运输结构等任务,力争优化涵盖铁、公、水、航的整体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形成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理顺货运运价机制,发挥铁路在大宗物资中远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逐步减少重载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要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效城市配送模式等任务,鼓励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甩挂运输、驼背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业态创新,深入推进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并创新性提出城市配送领域引导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
在运输设施上,《意见》则要求加快机械装备“油改电、油改气”、隧道桥梁节能、铁路机车和飞机节能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任务,包括推进船型标准化、淘汰老旧船舶、鼓励新能源车辆应用、完善公路网充电设施和内河高等级航道加气设施等内容。
2019年以后新能源客车
将步入市场主导阶段
到今年12月28日,武汉市BRT1线就运营整整一年了,18米的纯电动铰接车由武汉企业扬子江汽车集团采用自主技术研制。扬子江汽车集团市场部负责人郑亮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柴油车到汽油车到天然气车再到纯电动车,作为中国客车制造企业的一员,他们能够深深感受到绿色交通理念对全行业的影响。能够紧跟政策变动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变通慢的企业,则慢慢遭到兼并淘汰。纯电动铰接车不仅奔跑在武汉街头,而且还输出海外。
郑亮介绍,今年9月底,摩洛哥马拉喀什市BRT1号线由武汉公交集团和扬子江汽车集团联手,从线路规划、车辆配置及运营解决方案等全方位地进行设计、布置,完整地输出,开创了中国新能源客车整车与运营链、基础工程链、信息化链整合出口的创新模式。
实际上,中国已有多个省市明确给出了公交新能源化时间表,比如深圳2017年将率先实现公交电动化,广州、佛山、福建的时间则定在2020年。三亚、江苏、哈尔滨、连云港等省市到2020年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南京、河北等省市基本实现公交电动化。新能源客车及其相关产业迎来持续发展期。
刘向龙表示,如果说2007年是新能源公交车发展的起步期,那么2009年-2012年就是培育期,2013年-2015年则是成长期,在这三个阶段都是由政府进行主导的,期间有2009年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也有2015年推出的节能与新能源运营补贴。从2016年开始,新能源公交车进入推广期,也是政府和市场的换挡期,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补贴开始慢慢收紧。
刘向龙分析,到了2019年以后,新能源客车市场将步入市场主导的阶段,车载环境体系、能源供应体系、运营组织体系(充电时间、成本、模式等)、维修保养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都要跟上,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走向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