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
3月28日,在业界向以敢言著称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讲的这番话,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准入机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难、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实力不足等问题浮出了水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已经明确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家政策也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情况下,早在2015年的时候,国内各行业趁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众多"新"企业出现在汽车领域,包括百度、乐视等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加入,以及各种类型的低速电动产业冒出,导致了新能源产业的乱象丛生,于是才催生了这新能源准入机制。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指的是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自2016年3月16日北汽新能源成为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但此后,在发改委并没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有企业近期甚至表示,在等待了将近一年的资质审批没有任何回信,不排除将对相关部门进行行政诉讼。
为何现在审批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如此困难?而类似吉利、长安等有实力的老牌车企为何现在还拿不到新能源汽车“准生证”?已经拿到新能源汽车“准生证”的企业是否又有实力生产新能源汽车呢?
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是有关联的。在新能源汽车准入机制推出后不久,北汽新能源就拿下了第一张生产资质“牌照”,随后根据机制要求和条件(门槛较低),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江淮大众这十五家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完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但在完成这些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之后,大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没有新能源生产能力的企业竟然也能够轻松的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这包括被曝出"五年未造出一辆车","没有生产厂房"的速达汽车、连半个车影子都没看到的敏安汽车、甚至连个官网都没有的金康新能源……
除了这些看起来毫无造车实力的企业之外,包括万向集团、前途汽车,看似有实力,但定位高端,何时落地甚至连企业自己都不明确;而国能新能源,也没有开发新车的能力,只是拿老掉牙的萨博9-3来改造成纯电动车。另外,知豆、陆地方舟、长江、江淮、合众等这些企业,造车实力也很一般,仅仅是能够生产制造一些比较低端廉价的纯电动汽车。
15家车企当中,仅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汽车这两家企业是有着较强的造车实力,并且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销售;云度新能源属于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但也被部分人看好,并且实车已经落地并开始预售;至于江淮大众呢,虽然量产车还没有上市,但至少两家企业在造车实力上面是得到大众认可的。
所以说,这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这15家企业,可谓是鱼龙混杂,已经完全违背了当初设立新能源准入机制的初衷,由此可见新能源准入机制在审批当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甚至传出前途汽车与发改委审批项目成员过往的私交关系、速达背后三门峡当地政府的强势支持等等,靠关系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舆论,以及有企业举报资质审核过程中涉嫌贪污腐败,直接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直接导致在2017新能源资质审批政策的收紧,这也是为何从去年5月至今发改委再无新受理新能源资质发出的原因。而政策的收紧,也对包括吉利、长安等这些老牌车企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对包括蔚来、小鹏汽车等主打新能源汽车的新兴造车企业也有极大影响,只能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从而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资质。
所有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李书福在研讨会上“炮轰”新能源准入机制的不公平,表达自己的抱怨和不满,也算“情有可原”。而目前处于暂停中的新能源准入机制,到底最终会作出如何调整、调整后对已经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这些企业有何影响(主要针对通过资质审核但未进入生产与销售目录的企业,也就是原本“不达标”却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对传统造车企业和新兴互联网造车企业的要求是否一样……这些问题,也只有等新机制出台之后才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