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姜黎
安全、生态、经济可谓是能源转型的三大边界要求。2018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立,中国科学院院、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在第三届上海能源创新论坛上围绕能源转型变革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eo记者整理的观点集锦。
高耗能产业占比不应该持续扩张
为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杜祥琬指出,首先要节能提效。而节能提效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高耗能产业继续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高耗能产业不应该再增长,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有所增长。”杜祥琬说。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在经济发展初期都呈现“爬坡”状态,但当达到人均2万美元以上时,曲线趋于平缓,这与工业品单位能耗下降,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发展也可以实现现代化,杜祥琬举例说,美国从2008—2015年因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碳排放减少了9.5%,而GDP增加了10%。
中东部应为新增电力需求探索自给能力
世界能源发展遇到的双重挑战,一个是环境,一个是增长需求。我国能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这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未来中东部能源如何发展?
李立指出,未来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甚至是主体能源转变。中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通过节能提效逐步实现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为主。
杜祥琬也认为,虽然像上海、苏州等城市负荷密度很高,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外来电必不可少,但面对新增电力需求,发展中东部电源,同时发展西部经济和电力负荷,是缓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值得探索的路径。同时,他指出,我国长期习惯的集中大电网要向智能化转变,与以分布式发电为基础的微网网络形成双向互动。
“我们不要紧盯着大电厂、大能源基地,要充分发展小微能源,这是一个趋势。”李立涅指出,信息化能促进小微能源生态的发展,随时随地上网是2035年到2050年需要关注的话题。此外,应革命性降低新能源电力成本。
李立提出,未来可探索发展“透明电网”,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综合运用于电力系统,使社会各方能广泛参与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等各个环节,促进能源电力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
“一带一路”区域是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合作重点
邹才能也指出,当前正处于向新能源的转换期,正在迈入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时代。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34%、煤炭占28%、天然气占24%、新能源占14%,四类主体能源类型分别进入了新时期: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石油发展迈入“稳定期”天然气发展步入“鼎盛期”,新能源发展渐入“黄金期”。
然而,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新能源领域未来支柱产业雾里看花、煤炭清洁化利用迫在眉睫是当今中国能源革命中面临的“三大挑战”。邹才能认为,在未来全球天然气增长领域中,“一带一路”区域是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合作重点,是保障能源安全的主体区域。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区域发现气田6606个,可采储量22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新发现量的71%,其中90%分布在俄罗斯、伊朗等11个国家中。
“石油公司应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升级版,在稳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发展和风险防控;坚持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积极探索并购重组、战略协作、金融运作等方式,发挥资本聚集和放大效应。“邹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