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中台才是数据中台的前提
电网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数字化信息化,才走到今天的泛在物联。之前我们曾经和阿里的某个团队做过简单交流,发现在大数据这个方向上,其实阿里和电网企业是殊途同归的。大家都从IBM+Oracle+EMC的架构上出发往云平台发展,按照信息化的路子,分为几个阶段: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
阶段一、每个部门自建小系统;
阶段二、到部门间通过数据总线进行有限数据交互;
阶段三、跨部门融合需求下的数据融合(泛在物联的营配贯通就是做这个);
阶段四、通过重新统一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服务接口,实现数据中台的统一化,并且为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赋能。
阿里已经基本到阶段四,而电网企业还在阶段三和四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阿里适应市场化的速度很快,经过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电网企业受制于现有的组织架构,所以有数据中台而无组织中台,因此很难一下子调整到位,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二、泛在物联是大的业务趋势
泛在物联在电力行业,包括发电侧的泛在(智慧电厂)、电网侧的泛在、用电侧的泛在三个大的领域。电网企业更多的是做电网侧和用电侧的泛在。但是就目前来看,电网侧的泛在落地路径更清晰,虽然存在数据中台和组织无中台的长期矛盾,但是在上述的第三个阶段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比如营配贯通、配网指挥、智能台区等等,可以在不打破现有组织架构格局的基础上,做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融合,以及基于这个需求的数据融合。
但是到了用电侧,技术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在电网企业就体现的非常清晰,现有的电力营销服务体系是为营销业务管理服务的,而不是以客户价值实现为目标的,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综合能源业务的市场竞争,即使构建了综合能源服务相关的云平台,也没办法面对组织能力的不足这个问题。
但是就泛在物联本身的技术来看,用电侧的数字化水平是非常低的,存在巨大的数字化鸿沟需要跨越,但是这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电侧的服务需求挖掘和满足的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看到在用电用能这个环节,作为企业用户存在大量服务的需求,之前由于市场化水平很低,导致这些需求被隐藏了。就像没有外卖之前,每家每户都自己解决低水平吃饭需求一样。
第二,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主动或者被动的,客户的服务需求在逐步显现,不少售电公司、电力服务公司在挖掘线下的客户新增需求,这些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综合能源服务某种程度上是企业服务市场,To B业务是很难做的,更不要说能源的To B业务,专业性更强,客户需求更隐蔽。
所以,泛在物联是技术需求,更重要的是它顺应了企业能源服务的市场化趋势,未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挖掘,如何基于泛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商业模式,是非常考验企业水平的。
三、用电领域的泛在才体现真功夫
电网侧的泛在物联,是管理价值驱动的业务,更多的是按照信息化的路子走。电网企业之前最大的物联项目应该是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平台,现在泛在物联在中低压配网一直到台区及以下,其实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寇董提出的“不能用信息化项目的方式去做泛在物联”,个人理解更多的是指用电领域的泛在物联。
首先从概念上说,电网企业喜欢提“客户侧泛在物联”,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某种管理的差异,客户更多是从管理的角度、企业自身信息化的角度去看的,比如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IS,即营销系统),是一种自内向外的看问题视角。而站在电网的视角,这个内是电网企业内部,这个外是电网系统外,电网企业员工很喜欢说“市场上的售电公司如何如何”,其实都是不自觉把自己放在自然垄断环节的立场上看市场竞争。
我们作为一家市场化服务的公司,更多的谈“用电侧”、“用户”、综合能源服务的本质是“用电用能的服务”,这是一种自外向内的视角。这个外是市场和行业的趋势,这个内是企业用户的内部。
其次,真正用电侧的服务才体现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能源To B服务是个非常艰难的业务,如果那么容易做起来,那市场能力最强的协鑫、新奥早就可以批量复制了,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用电侧苦苦探索。而且即使是协鑫、新奥,更多的也是在接近用户的园区一侧布局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这个路子是大多数重资产能源企业的路子,包括五大和电网都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要突破客户太难了,这不是原来跑路条,搞投资那么爽的事情。越往客户侧走,姿态要越低,越要比拼To B业务的运营能力,细分市场需求,客户痛点分析,决策联营销,盈利模式迭代,平台功能打磨,每个环节都是苦功夫。殊不知目前大多数市场化运作的云平台,面上说的云大物移智链,各种高大上,商业模式的核心,要么是没找到,要么靠卖硬件赚差价。连上市公司都是如此,电网企业找不到北更是可以理解。
最后,为啥用电侧的泛在那么难,因为大家都不赚钱,平台不赚钱,用平台的这些售电公司、服务公司也不赚钱,因为大家都粗放。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盈利模型,更多时候是是在帮合作伙伴设计打磨它的盈利模式,只有它们挣钱了,才是平台挣钱的时候。
四、定位清晰化是对市场的准确判断
对电网公司来说,也应该想明白自己的客户是谁,自己客户的客户是谁,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关系是什么,每个环节如何提升市场化水平,每个环节靠什么盈利。个人认为如果电网公司直接是面对最终用户的,其实也不称为“平台化”的商业模式了。
所以我们在创业的时候,也走了很多弯路,从一开始做设备运维,到后面尝试做售电服务,再到看增量配网,节能服务等等。最后发现,就市场、客户、政策等各个方面来说,售电市场化没那么乐观,节能服务难度很大,增量配网还未成气候,就目前而言,真正可以去尝试泛在和SaaS平台的,可能还是回到设备运维,这个业务看上去好像平淡无奇,但是一方面我们团队之前长期就是做电力生产管理的,设备运维是我们的老本行;另一方面,设备运维是每家电力用户都必须的一个工作内容,而且现在市场化的水平很低,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过去谁都看不上的边缘业务,恰恰是边缘业务存在“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这些都是市场摸索的成果,而且里面有很多业务体会,不曾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电网企业其实缺乏在市场里的这种业务体验。
就企业战略而言,真正优秀的企业战略往往是做减法的,是非常清晰的,而不是叠床架屋的做加法,说的最朴实一点,平台化就是做好自己的定位,赚平台的钱,这样采用生态。
此外,平台化和云平台是完全两回事,我们公司是做云平台的,但是我们没太多想“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先把云平台做的比较扎实,让合作伙伴把业务转起来,这才是核心。至于什么数据变现,To B领域的数据服务本质上还是业务服务,光有数据没用,一方面是泛在物联的门槛会越来越低,数据采集成本不是主要障碍,而且现有的这点负荷电量数据也远远称不上大数据;另一方面是数据未来是要在有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价值,平台的数据需要让合作伙伴产生价值,这个是线上线下的闭环,而不是云平台的单边优势。泛在物联的大数据时代,路还很遥远,这又是一个业务市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千万不能被搞大数据技术的人忽悠。
五、没有风口,只有在趋势中慢慢熬
所有做To B业务的都有这个感受,那就是行业成长速度很慢,不像To C业务一样可以爆发性增长。所以个人觉得国网公司到2024年基本建成泛在物联的目标,就用电侧而言还是过于乐观了,一个To B的行业的生态不太会在几年内发生巨大变化。行业本身有自身的发展特性和惯性,更不用说用电侧的泛在不是电网企业想如何发展,就必须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没有谁是绝对王者。
所以,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真正以客户的价值为导向才是核心,对电网企业来说,不宜盲目乐观,不宜技术挂帅,实现客户驱动的平台化组织能力建设,这要比简单布一些泛在设备,开发一个综合能源云平台,在复杂度上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泛在物联,作为一个To B的行业应用,在用电侧的落地,没有风口,只要看好这个趋势,那就只能慢慢的琢磨,把客户、市场、模式、技术都琢磨透了,大器晚成。平台化为时尚早,在平台化以前,先向20年前的阿里学习,而不是向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阿里学习,在尘土飞杨的各个开发区,把一个个小老板说服成为阿里巴巴的平台客户。就泛在物联在用电侧的现状来说,一方面是业务比阿里巴巴更复杂,用户更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电网企业想要Great Again,也得熬。
原标题:泛在物联,只有趋势,没有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