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宏观分析
作为世界制造和能源利用大国,我国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决定了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过去二十多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是,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由2002年的15.9亿吨标煤增长到2012年的36.2亿吨标煤,平均年增长8.5%。同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占全球比例由11%提高到22%,一次能源消耗年增量超过全球增量的一半。我国于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由于产业结构、用能技术和能源浪费等原因,我国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全球先进水平的四分之一。
具体情况见下图:
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低,不仅导致能源成本高和污染排放高,也不利于我国承担碳排放减排的多边和双边国际义务,掣肘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与此呼应,美方承诺了2025年减排25%的目标。虽然特朗普总统口风很硬,但是无论其本人还是美国都没有敢为人类公敌的勇气。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内企业在中长期内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
节能减排压力将持续加大。出口企业将更多地面对与能效和排放有关的市场准入限制;
随着以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先导的能源市场机制改革的实施,能源将回归其商品属性。适应能源市场化机制的企业将能够降低用能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以能源互联网技术的新的用能和节能技术为节能减排、适应能源市场化机制以降低用能成本,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
作者在此斗胆给出能源互联网的一个定义(抛砖引玉):以清洁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涉及能源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多种能源高效利用和多元主体参与的能源互联共享网络,其技术特征是泛在互联、对等开放、低碳高效、多元协同、安全可靠。
因能源结构、能源市场化程度和用能技术等方面差异,不同国家实施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技术细节有所不同,但均涉及到如下图所示的能源产业环节:
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可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能源规划,消除传输瓶颈实现城市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消纳,降低城市供电和其它供能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能效管理技术可有效延缓电网投资,有效避免出现几年前因电网建设速度与负荷增长失配带来的电源性和结构性缺电限电局面。
在传统供电服务入口处开发基于用户需求的灵活能源供应业务,整合已有的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技术,提供如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集成与虚拟电厂、能量对冲、家庭能效管理、工业系统节能等服务,各业务由多个专业化模块构成,如用户行为分析、资源运行预测、融资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各模块可以面向需求按照不同商业模式进行动态组合和优化协同,形成具有网络化聚合效应的平台服务层,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具体来说,按照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论,有三重境界也: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能源革命带来的增值服务环节。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能效监察和节能降耗工作效率,构建适应竞争性市场的能源互联网开放平台,支持能源提供者、服务运营商、用户平等交易,为节能技术和相关增值服务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和商业创新契机,使先行者有机会重塑能源行业产业格局。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能源系统与城市各个子系统都有紧密的关联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和晴雨表。开展智慧能源项目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能源大数据分析,挖掘出能源系统与城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到城市发展与能源消费的脱钩之策,实现城市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大数据体系中增加以能源为中心的多维数据,将能源板块的大数据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知识,各维度数据将有机分享,协同互动,无处不在的能源数据将为城市当前及将来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和宏大而清晰的应用场景,强化能源的商品属性和内涵边界。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电改的政策背景和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背景视野下,相关产业和行业边界模糊,预示着新型产业链、新型市场和新型商业模式正在酝酿形成。现在是重要的布局和卡位阶段。电改释放了社会对于能源商品属性的认知,并以解除管制为核心实现能源和电力领域的“国退民进”,有利于中国借助新技术驱动力和管理创新成果,推进产业转换升级,实现低碳发展。据埃森哲估计,到2020年能源互联网相关产业将聚合为巨大增量市场,届时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