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繁华,被绵延向上的土路甩在身后。
跋涉而行,看泛着金光的乌云山雨欲来。
一路铁塔矗立于巍巍高山之巅,万丈银光,熠熠生辉。
跋涉而行,看泛着金光的乌云山雨欲来。
一路铁塔矗立于巍巍高山之巅,万丈银光,熠熠生辉。
这是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西南院”)参与设计的±800千伏滇西北工程,包段内的255千米线路、489基铁塔,见证了“铁塔零移动标杆工程”的斐然佳绩。
就在这样一片不被人类文明眷顾的密林荒野里,西南院再次重拳出击,将又一条电力大动脉、国家“十三五”期间“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世界首条特高压柔性多端直流工程——— ±800千伏乌东德—广东广西(昆柳龙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简称“乌东德线路工程”),安置在滇西北线路的平行路径上。
此刻,4支外业勘测队伍,30余名勘测设计队员,在300多千米线路的工程沿线各尽所能,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鏖战。
山舞银蛇扛红旗迎难而上
在我国西南边陲,喀斯特地貌是当地的显著特色。高海拔、重冰区、大高差、大档距等电网设计难题,在这里就像博物馆一样一一排列,摆在了西南院终勘队伍面前。目前,我国特高压直流线路勘测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化模块,即便有了滇西北线路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入乌东德工程这一包段,其勘测设计难度依旧不容小觑。
“我们院负责的线路段是乌东德整条线路上重冰区最多、覆冰情况最复杂的,一共有16段,共79.9千米,占线路总长的32.5%。”第一次见到媒体记者的西南院水文气象专业工程师郑国,谈起项目基本信息张口就来,“根据过往十几年的气象数据统计,在最严重的地方,每米导线覆冰重量可达6公斤。”
考虑到覆冰对线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显著影响,为了把因气候问题导致的断线、倒塔风险降到最低,西南院3位覆冰观测工程师,在2016年10月初可研工作刚拉开帷幕时,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一线,分头走访踏勘。他们不仅要保障线路安全,还要尽量缩短重冰区占比,使线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优。
覆冰勘测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大雪封山,行到艰难之处,人不得不贴在仅容一人侧身穿行的冰雪栈道上勉强通行。
说起前期勘测工作的不易,终勘一队队员谢维叹了口气说:“要不是你们来,我们在大山里的工作状态,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外界知道。再说,谁会到这样的地方来呢?”说罢,他指指山脚下的田埂,“那儿就是我们此行的第二个勘测点”。
看似近在咫尺,可还是隔了250米左右的高差和超过1000米的档距,一行人不得不绕过两座大山方能到达。骄阳似火,山高林密,沉积在山林里的瘴气挥之不去,热 浪阵阵,每个人都大汗淋漓。
就是在这样的天地大闷锅里,队员们的兴致倒是没有一点损伤。“越是艰苦的自然环境,越能淬炼热血男儿的铮铮铁骨!”去年七月刚刚参加工作的黎洋拍拍胸脯,“只有干过外业勘测设计的男人,才算是真男人!”
除了自然环境的重重考验,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也是大家每天琢磨最多的。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花山镇十里铺村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如何让线路从这里以最佳方式合理过境?电气专业工程师易海蓉可真是绞尽了脑汁:“这里的自然环境很适合立塔,可我们不得不花大力气考虑周边经济作物、待迁民房、大型工厂、沪昆铁路等各种复杂因素。可以说,前期如果考虑不周全,后期实施跑断腿儿。”
就是这么残酷的现实,怎么办?常年在西南地区攀爬的西南院“铁军队伍”,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让“共赢、致合、行稳、致远”的企业精神,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发挥到了极致。短短两个多月,各种问题迎刃而解。用易海蓉的话说:“搞设计,就是要在复杂条件下找到最佳思路,我们在终勘现场留下的所有汗水,最终要在线路设计图上变成智慧,必须可靠、经济、安全。”
艺高胆大组合拳男儿本色
乌东德线路工程的4支外业勘测队伍,每支由6至8名勘测设计队员组成,专业涵盖了电气、结构、测量、岩土、水文气象等,不管来之前什么岗位,到了这里就得是专家。毕竟,进度不等人,现场得有招。这里面,传奇人物也不少,有先后六次进入无人区完成勘测重任的老队长,有入党十六年依旧坚守一线的老党员,还有高学历的博士、新入队的海归,不问出处,只谈现在。
“别看我们勘测队里有这么多专业人才,‘问好想好,哪能干好’这句话就可以说明大家的工作和勘测流程。”终勘一队的队员孟鑫总结说。
送电电气专业作为勘测工程的龙头,是全队工作流程的核心。“问”———问问环保、规划、发改委等部门,哪里需要避开,哪里不能走线;“好”———根据得到的答案,整合初步路径方案,再进一步跟相关部门达成共识;“想”———根据优化过的初步方案细化路径,确定具体塔位坐标;“好”———由主工评审,复核每一基塔位,最终确定路径最优方案;“哪”———测量专业带领大家根据坐标找到具体塔位;“能”———地质专业确定塔位可能性,确认能不能立塔;“干”———结构专业根据地质和地形,确定施工难度,提出施工方案;“好”———以上过程全部敲定,各个专业提供具体资料,施工图指日可待。
明确的分工,清晰的职责,每一支外业勘测设计小分队,都必须打出自己强有力的“组合拳”。采访中,各个队伍之间还相互打探进度,心里都暗暗较着劲儿。
山区土层多混有角砾和碎石,普通的小麻花钻到了这儿,就偃旗息鼓了,就连适合山区作业的探井,也只能以每天3~4米的速度艰难推进。然而,工程进度不能铩羽而归。
怎么办?负责塔位场地稳定的岩土工程师谭世伟苦思冥想。最终,他把在南方施工现场并不常见的“洛阳铲探针”进行了改良。这种在盗墓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神器”,经过改造后在短短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地下4米,让取土查看校核和多点勘探校核的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要不是被这个工程难成这样,谁也想不到,以前赫赫有名的盗墓工具,现在也能成为勘探利器。每次带着它出来,大家都开玩笑说我是个老铁匠,让铲子变出了新花样。”谭世伟一边笑,一边把弄着自己的发明。
除了小型工器具的创新使用,西南院作为率先掌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设计关键技术的设计单位,开展了绝缘配合及绝缘子型式选择、空气间隙选择、导地线选择、防雷保护、杆塔荷载及荷载组合、杆塔型式及杆塔材料选择、电磁环境影响、设计风速取值、跳线型式选择、经济档距及经济塔高、交叉跨越及对地距离等专题研究。一路迎着泥泞走下来,收获的却是累累硕果。
不忘初心烈日下重任在肩
日均8小时野外跋涉,在车辆无法通行的荒郊野岭,所有设备和必要食物,只能靠人力肩扛手提,每个人的负重都几乎到了极限。这种情况下,要不是得补充体能,大家连食物和水也不愿意多带。即便如此,背包中永远不会落下的是中国共产党党旗和青年突击队队旗。“带上党徽,扛着党旗,整个人精神头儿都不一样了”,终勘四队的队员刘洋意气风发。山野间,红旗飘扬的地方,伴着路过的耕牛和老百姓,带去的是昂扬斗志和期盼。
这样的精气神儿,也在项目现场的“两学一做”、“三带三促”学习教育氛围中变得更加出彩。无论是党员先锋队,还是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都能第一个 冲上去勇挑重担,为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坚强保障。“要说榜样的力量,在这里太重要了。”送电党支部书记李育兵说起现场的文化,由衷感慨,“我们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把民主生活会开到了勘测现场。利用勘测现场休息间隙,队员们一起学习系列讲话,学习规章制度,也成了鲜活的精神食粮,别有一番滋味。”
“我所理解的合格党员,就要在该做出牺牲之时,必须做出牺牲。大家从事外业工作,难得回一趟家,能主动选择留下来值守的,都是党员同志。”在现场数月的终勘四队队长马成梧说:“我们也是人,我们也很想家,但是职责要求我们只能把守望摆在前面!”
在一线的这些正能量因子,是西南院在每年生产竞赛中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岗”“青年突击队”评比、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的有力延伸。
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让蓬勃发展中的西南院在我国电网建设中走出了不一样的轨迹:作为我国电力工程服务行业的“排头兵”和“国家队”,该院先后完成1000余项输送、变电工程项目,累计参与设计7条共1356千米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15条共2701千米包括±800千伏、±1100千伏在内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该院参与设计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世界首条特高压工程———晋东南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川藏联网等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漫漫征途,始于足下。脚印走过之后,云边的夕阳带着希望映射在心里。乌东德线路工程和滇西北线路工程,像两个守望相助的孩子,从大山里走出来,化身我国西南地区两条坚实的电力大动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对于这些勘测设计人员来说,他们在西南院工作一方面是个苦差事,因为这里几乎没有好做的项目,一方面也是个幸运的事情,艰难正将奋斗的身影锤炼成钢,坚挺地镇守着一望无际的山和水,在万家灯火环绕中,永远高扬旗帜,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