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

请登录

注册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

2018-04-10 17:19:42 中亚智库 作者:刘昌明等
A A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基础平台,实质就是“智能电网+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伴随着传统能源结构供需矛盾的加剧以及化石燃料使用所引发环境问题的凸显,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2015 年 9 月 26 日,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为世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基础平台,实质就是“智能电网+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中亚国家地处欧亚大陆的联结点,是中国与西亚、俄罗斯、欧洲进行陆上经济合作的必经之地和战略通道,因而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不仅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考量。但受区域内国家政局变动、域外大国战略竞争、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能源互联网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也尤为突出。本文拟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两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此探寻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地缘经济助力
地缘环境评估是规避项目建设风险的有效措施和前提条件。一个区域的地缘环境在空间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的地缘环境是指全球范围内各行为体互动形成的格局,特别是域外国家介入地区事务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中观的地缘环境是指国家所处的地域范围内地理条件和国家间关系等相关要素的集合 ;微观的地缘环境则是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演变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竞争逐渐从政治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国家与区域之间围绕商品市场、资源供应、资金技术流向等形成的竞争、合作与结盟关系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地缘经济环境。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为一个多元开放的地缘经济空间。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如国有企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在区域经济舞台上相互博弈,多种合作机制、多种路径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相互交织。总体来看,近年来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环境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

(一)宏观层面 :中国正成为推动中亚地缘经济环境积极演变的关键因素
中亚五国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受原苏联计划经济分工体系的影响,经济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严重依赖能源出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同时,受近年来能源价格走低和中亚国家主要经贸伙伴——俄罗斯经济衰退的冲击,中亚各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而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同样也正逐渐成为泛亚洲地区地缘经济的核心和新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推动中亚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由于地缘上的相近,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在中亚地区产生辐射效应。2014 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 450 亿美元,较建交初期增长 100 余倍。2014 年 11 月,中国宣布将出资 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并于 2015 年 12 月宣布出资 20 亿美元,建立中国 - 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专项基金。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根据哈萨克斯坦统计委员会统计数据,2017 年 1-3 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 21.3 亿美元,增长 28.8%。其中,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 12.3 亿美元,增长 33.0%,占其出口总额的 12.8%,增长 0.4 个百分点 ;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 9.0 亿美元,增长 23.5%,占其进口总额的 26.1%,增长 3.7 个百分点。哈方贸易顺差 3.3 亿美元,增加 68.4%。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已与沿线国家签订多项重大电力投资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项目。

一是电源项目方面,投资范围涉及水电、火电、风电、核电以及新能源等各领域,如哈萨克斯坦的“巴丹莎风电项目”是目前中亚最大的新能源项目,投资于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 2 号热电厂”是塔吉克斯坦最大的热电厂。

二是在输变电工程项目方面,目前我国电网企业已在巴基斯坦、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输变电工程项目。

三是在跨国电网互联互通项目方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已经与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实现电网互联互通,正在研究中国与巴基斯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电网互联以及东北亚电网互联的可行性。

2017 年 5 月,中国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由此可见,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补充,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和新载体,“一带一路”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基础和支持。

(二)中观层面 :外部力量主导中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趋势保持不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近年来受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欧洲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所放缓且碎片化,但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潮流将难以改变。顺应这一趋势,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在曲折中稳步推进,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通过发展区域经济以带动本国经济增长一直是中亚各国的共同愿望,地区国家为推进本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早在 1994 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成立“中亚经济联盟”(CentralAsianEconomicUnion),1998 年更名为“中亚经济合作组织”(CentralAsianEconomicCooperation),吉尔吉斯斯坦于同年加入。2002 年,该组织再次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Central Asian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2004 年,随着俄罗斯的加入,该组织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这意味着中亚国家建立一个主要涵盖本地区合作机制的努力归于失败。目前,只针对中亚国家的地区化倡议仅有 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提出的“中亚关税同盟”构想和 2005年哈萨克斯坦提出的“中亚联盟”构想,但均未得到其他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

二是中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多是在外部力量如俄罗斯、美国、欧盟的参与和推动下展开的。当前,俄罗斯、美国、欧盟争相提出各自在中亚地区的一体化主张。欧亚联盟是俄罗斯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设想,其中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015 年 1 月,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计划在 2025 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 1.7 亿人口的统一市场。“新丝绸之路计划”是美国对于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2011 年 7 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以保持美国在阿富汗和欧亚大陆腹地的主导权。

它的中心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由畅通的共同市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该计划至今尚未取得实质进展。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以及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美国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新丝绸之路”计划,实际行动更是趋于停滞。另外,欧盟也对中亚提出了“新伙伴关系战略”,该战略是指导欧盟国家参与中亚地区事务的指针,从 2007 年到 2013 年,欧盟专门拨款 7.5 亿欧元预算用于中亚国家,构建欧盟参与地区发展的框架。

总的来看,在内部需求和外部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虽然进展缓慢,但仍在持续推进。从发展趋势看,由于区域内部缺乏有效推动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外部力量仍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不仅顺应了当前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地缘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未来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微观层面 :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中亚国家的共识和目标
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挑战,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适应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和能源地缘中心的转换,各国都在加快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步伐,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上,中亚国家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更具备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这为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机遇。

一方面,中亚地区清洁能源储量丰富,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哈萨克斯坦日照时间为 2200-3000 小时 / 年,日照所产生的能量为每平米 1300-1800 千瓦 / 年,但截至 2011 年,电力生产中清洁能源所占份额仅为约 0.5%。乌兹别克斯坦拥有的清洁能源总量达 510 亿吨油当量,但按照目前科技水平可开发利用的只有 1.79 亿吨油当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清洁能源以水能为主,但目前水力发电开发量远远小于资源储量。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引领者,2013 年 1 月哈政府批准了《2013-2020 年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 2020 年前将启动 13 个风能、14 个小水电和 4 个太阳能电站项目,新增发电能力 1040兆瓦。

乌兹别克斯坦也积极发展利用清洁能源,早在 2007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布了与乌经济部合作共同完成的一份题为《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的报告,详尽分析了乌能源储量、开发现状以及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前景。2010 年乌兹别克斯坦在联合国执行委员会注册了 8 个清洁发展项目,总金额 7000 万美元。

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伴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转换同步进行。中亚国家对于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积极态度,为地区国家电力互联互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有力保障。

2、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地缘政治阻力
地缘政治学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认为国家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其政治行为,资源分布不平衡和气候、地貌条件的差异影响国家的潜力。

中亚地处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十字路口,长期以来被视为地缘政治的熔炉。陆权论的代表人物麦金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腹地(心脏地带);谁统治大陆腹地(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其中的心脏地带就包含了从中亚到东欧的广大区域。1991 年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国家获得独立的 26 年时间里,“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缓慢诞生属于其自己的新地缘政治,并在各自不同的新地缘政治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关系、协调五国内部和而不同的新型传统关系。”总体来看,当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 :

(一)宏观层面 :全球实力格局转换引发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亚历来是大国彰显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因而大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成为全球和地区实力格局转换的缩影。全球和地区的实力转换正在改变这一地区的外部环境和动向——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域外大国中,美、俄两国在中亚政治和安全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缘经济领域,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力较弱。

一方面,作为地区传统大国,俄罗斯加强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愿望从未消减。多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是中亚地区事务强有力的参与者。历史上,中亚国家曾长期作为俄罗斯的附属地存在。2011 年 10 月,俄罗斯提出的建立欧亚联盟的倡议就是例证。

欧亚联盟的前身是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于 2010 年建立的关税同盟,目前已经转变为统一的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为使中亚各国更快地融入欧亚联盟,俄罗斯宣布将向这一联盟拨出高达 12 亿美元的资金,包括 5 亿美元基金、5 亿美元信贷和 2 亿美元其他款项。

在安全合作方面,俄罗斯目前仍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力量。俄罗斯不仅在该地区拥有完善的军事资产,有应对危机的手段,而且也有“确保地区安全的责任”。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对中亚地区安全事务的参与多是基于双边关系,而非多边机制。特别是 2014 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兵以来,中亚国家担心美国撤军所造成的权力真空及其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更加重视加强与俄罗斯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在中亚地区表现出战略收缩的迹象,但并不会放弃对中亚地区的影响。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亚五国独立以来,美国的中亚政策以“9·11 事件”和“美军撤出伊拉克”为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 年“9·11 事件”前,美国主要关注在中亚建立自由市场,减少中亚国家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促进中亚国家的民主转型。“9·11 事件”后,美国的中亚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中亚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大幅提高,安全合作取代经济发展得到高度重视。

随着 2011 年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国的全球战略逐渐趋向收缩,美国的中亚政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美国国内多家智库和机构呼吁美国应该在中亚采取更为审慎的政策,综合考量投入该地区的战略资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这并非要求美国漠视或停止介入中亚事务,而是希望美国能采取谨慎的态度,同时将有望实现的合理结果作为重点。中亚各国都很乐于与美国维持友好的关系,即使只是出于制衡中国和俄罗斯在当地影响力这一目的。这一地缘政治诉求可为美国在短期内参与该地区事务并在未来数年内获取更多恰当的利益创造富有意义的机会。”

(二)中观层面 :地区国家间领导权争夺有增无减虽然
中亚五国均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但独立后的五国也存在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在水资源保护等问题上也存在诸多分歧,在地区领导权争夺方面斗争激烈。

中亚地区曾出现过统一电网建设被迫让位于领导权争夺的先例。苏联时期,中亚就曾建立了统一的电力系统,将五国的电网相互连接,由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统一调度中心对各国电力统一调配,以帮助解决各国国内电力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但乌兹别克斯坦以吉尔吉斯斯坦拖欠电力过境费为由,于 2009 年 10 月和 12 月两次突然警告和断开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的电网,不仅引发了电力系统故障,还导致了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冬季用电的紧张。

乌兹别克斯坦的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战略考虑。当时,哈、吉、塔等国的新能源通道项目不断刺激乌的神经,各国新建的输往中国、南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似乎正在建立一个将乌兹别克斯坦排除在外的能源通道,引发乌国的不满。从地缘政治看,乌兹别克斯坦退出“系统”之举为其重新掌控中亚河流上游地区主导权增加了有力筹码,但统一电力系统成为了国家之间战略博弈的牺牲品。

中亚地区内部的领导权争夺是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项目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同为中亚地区大国,又同为中亚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两国的关系常常处于微妙的平衡中,双方对域外经济力量、军事力量介入地区事务极为敏感。出于在领土纷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和争夺地区领导权的战略需要,两国各自倚重不同的外部势力,不仅使地区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也使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三)微观层面 :中亚五国国内政治局势尚不稳固
中亚五国内部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政权不稳定以及领土冲突等问题,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当前,中亚国家内部的政治局势呈现以下新动向 :

首先,各国政治体制调整处在不同的阶段,国内权力交接带来的内政、外交政策走向受到国际关注。截至 2016 年,中亚五国中的三个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但表现形式不一。吉尔吉斯斯坦两次发生“非正常权力更迭”并实现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但政治局势只是维持了“脆弱的稳定”。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因为“老总统”突然病逝而被迫进行了权力更迭,但没有发生剧烈政治动荡,政权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中亚国家权力阶层造成很大冲击,哈萨克斯坦国家议会于 2017 年 3 月正式通过了哈萨克斯坦宪法改革的修正案,将总统权力部分移交议会政府,进行削弱大总统 - 小议会制的改革调整。如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已经 77 岁高龄,接下来哈国的总统选举成为备受地区关注的焦点。

其次,在安全形势方面,由于在领土、边界、水资源、能源、交通等方面存在分歧,中亚国家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安全合作体系。国际危机组织认为,塔吉克斯坦的安全形势受党派争斗、精英分化、毒品走私、激进主义等问题影响而存在很大风险。土库曼斯坦边境安全令人担忧,从塔吉克斯坦到土库曼斯坦都是中亚国家与阿富汗边界地区中最薄弱的环节。此外,恐怖袭击仍是威胁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2016 年 7 月,哈萨克斯坦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阿拉木图和阿克托别两市进入反恐红色警戒状态。8 月,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使馆遭遇恐怖袭击。

世界银行《2017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Business2017)分析并统计了全球 190 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其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排名第 35 位、第 87 位和第 128 位。总体来看,地区营商效率排名较为偏后,但排名呈上升趋势。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是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落地生根的基础环境,探析各国国内政治局势的走向和安全风险是能源互联网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当前,中亚各国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和安全形势严峻性,增加了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的政治阻力。

3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由上分析可见,当前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呈现出二元背离的结构状态,地缘经济助力与地缘政治阻力是影响中亚地区投资环境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无疑是顺应地缘经济发展趋势的地区发展倡议,但也面临着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挑战,项目建设成效将取决于地缘政治矛盾能否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地缘经济发展,以及能否消解当前中亚地区地缘环境的二元对立格局。

(一)寻求域外力量包容,避免引发地缘结构反制
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内核是地区经济合作,而非地缘政治竞争 ;是立足于开放、包容原则的基础上与周边国家的正常政治经济交往,而非重塑地区结构和秩序。

然而,尽管中国主观上并不寻求填补地区权力真空的目标,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客观上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进而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有可能引发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的猜疑。长期以来,美俄作为中亚地区主要的地缘政治棋手,主导和塑造了当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态势。中国 -中亚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依托现有的地缘政治环境,而非打破当前的平衡格局,因此寻求域外力量的包容是有助于减少项目建设阻力的理性选择。

为此,首先要强化能源互联网建设隶属功能性合作的共识,承认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域外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则、标准上的优势,加强各国之间在中亚地区建设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进而建设连接中国和中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区域的能源互联网络。其次,维护地区安全、塑造和平发展的地区环境是中亚国家和域外大国共同的利益诉求,在恐怖主义频发的中亚地区,中国与其他域外大国力量的协调和合作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寻求与现有地区合作架构的兼容
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不仅要关注域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均衡,更要避免打破中亚五国在地区力量格局中的微妙平衡。对于中亚国家而言,保持自身在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相对优势地位比获得经济收益更具吸引力。因此,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需要寻求与现有地区合作架构的兼容,避免投资项目成为域内国家争夺地区领导权的牺牲品。

一是强化现有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与地区内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例如,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战略所强调的电力设施互联互通与中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倡议高度契合,深化两国的战略对接将为项目推进提供新机遇。

二是建设和完善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框架下的多边合作机制。在地区合作的舞台上,与双边合作相比,多边机制具有降低地缘政治敏感性的优势。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有助于减少中亚国家基于相对收益比较带来的疑虑。多边政策协调与区域及国际合作,将双边协议推向多边合作,形成多边合作的新路径。

(三)分步骤、分阶段推进项目建设,审慎规避风险
作为顺应地区发展趋势的倡议,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得到了地区国家的积极回应。在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建设的引领者,企业是推进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的主体。特别是基于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投资收益无法抵偿成本、派出劳工面临人身安全威胁等。

在国家层面,政府推进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项目需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合理引导企业投资,避免在风险高发地区投入大量资源,以免地方政局动荡冲突导致的投资失败。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的规划,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并且为每个阶段都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和路线图。因此,中国 - 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也应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分解具体的建设阶段和建设目标,合理规划,有序进行。

在企业层面,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详细了解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环境条件,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项目,在拟定合同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流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相关国家政策的变动并及时做出反应,必要时可以使用保险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的风险保障产品,减少后顾之忧。

结 论
由中国积极倡导的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来解决传统能源结构矛盾及相关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仅在宏观上要重视顶层规划和路径设计,更要在微观上就具体项目投资和运行的可行性及其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由于地区间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能源互联网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鉴于中亚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已成为中国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一环,但中亚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长期以来呈现出二元结构背离状态使能源互联网建设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基于该地区的独特性通过消解地缘二元结构、融合现行地区合作机制等方式探寻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的路径和措施。(注释略)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