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一时激起新能源行业千层浪,各种关于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的评论甚嚣尘上。碳道作为中国领先的低碳智库,始终秉持“为低碳汇聚智慧”的宗旨。在“绿证”试行制度出台一月后,碳道将推出绿证专题,以期将碳道专家关于“绿证”制度的思考与低碳行业同仁分享。
“绿证”全称绿色电力证书,又叫可再生能源证书、可再生能源信用或绿色标签,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以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也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一项政策工具。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RPS):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的形式,强制性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并要求电网公司对其全额收购,对不能满足配额要求的责任人处以相应惩罚的一种制度。企业完成配额目标的方式有两种:新建项目和购买配额。
谈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不得不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Feed-in Tariff,简写为FiT)。FiT是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直接财政补贴来补齐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常规上网电价的差额,使技术尚未成熟和开发运营成本仍然较高的可再生供电项目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从而吸引部件、系统和运营商及投资人的积极参与,进而推动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两者在制度设计原理上显著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推广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最终实现区域内电力消耗结构的“绿色化”。
简言之,“绿证”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一种政策性工具,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政策下的政策性工具—碳交易、碳税。要想理解“绿证”的含义和功能,必须将其放于国际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整个能源体系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中。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考虑,火电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完全衡量其生产成本,由于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温室效应等负的外部性成本,火电的实际成本是市场价格的2-3倍。但在火电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电力目前不可能在市场上与火电竞争。国际通常的解决手段是通过政策及市场工具,强行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下的“绿证”交易制度,要求火电企业购买绿色证书,是一种将其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手段。
配额制在机制设计上非常灵活,简单归纳有以下几种:
1.以全国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占总的发电容量的比例为目标(如意大利);
2.以全国总的可再生能源的新增发电容量的增长率为目标(如印度);
3.以全国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电力消费量的比例为目标(多数国家,如美国、德国);
4.以每一种技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目标。
当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实行了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国际成功经验表明,推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给予生产清洁能源的发电企业必要的经济补偿,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一种市场化的补贴机制。美国是第一个实行配额制且取得成功的国家,有30多个州实施这一制度。其中被公认为最成功、最典型的当属德克萨斯州。德州议会为配额制立法,要求电力市场中所有参与交易的电力零售商均承担配额任务。未完成配额任务的责任人会受到每度5%至200%证书价格的罚款。
我国自2006年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政府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但是该政策的实施目前已不能完全满足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的需求。到2015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累计缺口400多亿元。再者,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区和电力消费区严重失配,造成西部地区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绿证”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突出难题,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早日实现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