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消费者维权日,早已成为消费者狂欢的盛宴,因为每年的“3•15”晚会已成为大众了解权益是否得到真实维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继去年食品安全、网络消费等热点后,今年晚会上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再度引发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争议。
从塞班的消亡,到安卓的兴盛,再到苹果自研的IOS,手机操作系统的进化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高速时期,而手机也已逐渐取代PC成为人们最为依赖的个人信息处理设备,而依赖往往预示着安全隐患的出现。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插上网线的那一刻,你就没有隐私了。”,或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拿上手机的那一刻,隐私便已全无。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国内已拥有2亿多用户的安卓系统,而这一切便源于安卓系统的开源特性导致某些APP窃取用户隐私,而在央视曝光以及点名涉嫌“窃取用户隐私”的APP中,不乏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等拥有千万级用户的公司,如高德地图的共享服务,存在严重泄露用户账户及密码危险的漏洞;大众点评总是会自动获取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以查找附近美食;一些社交类APP为了导入熟人关系,通常会要求读取通讯录权限,这样便可轻易获得甚至上传用户通讯录等私密信息。
同时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而其中高达34.5%的移动应用有“隐私越轨”行为,其中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三个高危地带,而具有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高达73.1%为越界抓取,用户在使用该应用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此项功能。
这样惊人的数据,让笔者迅速追忆起两个月前,深圳某高二女生无故失踪遇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手机惹得祸,该女生曾多次利用手机在微博发布自拍照并定位。
窃取账户密码,获取位置信息,读取通讯录权限……这些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手机系统的开放性因素,其已成为当前主要的攻击目标。如果沾染恶意软件,手机几乎就处于“裸奔”状态,完全落入他人的掌控。
除却误装恶意软件的危险,现在一个不留意,手机只要在你身边消失一段时间,你的秘密或许也已经被窃取。近日,德国Erlangen大学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对Android手机进行攻击的新方式,只需将手机放在冷冻箱中,便可通过USB提取手机RAM中的信息,用户的日程表、电子邮件、短信、照片和联系人等重要信息就在“冰冻”期瞬间被俘获。
读到此处,你是否觉得自己时刻带在身边的手机,就是一颗随时引爆你所有秘密的定时炸弹,所以咱们还是看些靠谱的安全建议吧:为手机设定锁屏密码;永远不要用手机软件记录密码等敏感信息;从可靠平台下载应用,查看出版商,可用时间和评价,在不使用时及时退出;在不必要时及时关闭手机定位功能;勿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不回复未知的电话和短信等;谨慎使用公共无线网络……
不过在此不得不感叹,再多的方法,也无法匹及隐私权保护的正式立法所带来的强劲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