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以来,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迄今已近三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对于改革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却少有人思考和提及,因此本文主要就电改可能带来的腐败问题特别是笔者所熟悉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电力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复杂,任务艰巨,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极可能发生各种腐败问题。例如,在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过程中,将长期存在计划、市场双轨制,年度基数电量等仍由政府确定。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市场电量价格一般低于原政府核定的价格,因此将希望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基数电量。由于各市场主体基数电量的确定仍属于政府权力,这同时也带来了寻租空间。此外,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大多为国有资产,而售电公司与大用户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在市场交易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吃回扣等腐败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十九大后,中共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5年多来,“打虎拍蝇”成绩有目共睹,而且行动力度从未减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吏治腐败和经济腐败问题都能得到良好地解决,但由于涉及专业问题,目前学术反腐较为空白,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近年来,数据造假、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5年5月,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宣布撤销在其所属刊物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理由是“发现有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虚假同行评审”。
此事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形象。
2017年4月21日,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布声明,该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中国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哗然。
2017年10月,一篇于2014年发表在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PJCP)的论文又因涉嫌造假被该杂志宣布撤稿。原因是该论文中一张实验结果图片与其他7篇论文高度一致。
这些浮出水面的种种“不光彩”事件仅仅是已经十分严重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当前中国学术腐败的严重程度已经触目惊心,如不重视,将动摇国本。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由于学术和科技披着一层神圣的光环,对权威专家(科技工作者)有一种盲目崇拜心理,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惩治学术腐败的呼声不高,也致使目前学术反腐的力度严重不足。实际上,学术腐败往往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伴随着背后的吏治腐败与经济腐败,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后两者甚至危害更大。
电力市场改革牵涉到巨大利益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博弈,同时有政府官员、国有(民营)企业、国外公司(社会组织)、高校、研究院所的广泛参与。由于电力市场问题属于高度专业化的问题,涉及多学科知识,理论复杂,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市场建设难度大,同时,中国也缺乏市场运营的实际经验,成为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的高发领域。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将影响电力市场改革的顺利推进,误导电力市场改革方向,甚至给电力工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披着“神圣的”光环,难以被发现和认识。
为保障电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对电力市场领域几种可能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及潜在风险进行探讨,希望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
权学交易,谋求不当利益
由于学术体制的缺陷,目前尚无法防止在职官员与学校之间的权学交易,特别典型的表现是在职官员同时攻读各级学位。落马的原任南京市长季建业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副部级官员身上交织着官员、博士和专家三种身影。季建业在做官的同时,从没停止过做“学术”。从1996-2011年,14年间,季建业从处级升迁至副部级的同时,也从本科学历升到了博士后,可谓“官学同步”的典范。如此顺利的求学奇迹中非常明显地包含了诸多疑点,比如他有没有时间上课或研究(季建业就读的大学规定,博士生在基础课学习中,不管是不是在职的,仅在周末和周一不用上课,不知是如何兼顾的?)。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指为江苏某大学一名教授代笔,且涉嫌抄袭,并且他本人并没有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权学交易中,官员和学校是各取所需。官员获得了各级学位,同时也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学校给予支持和回报,有的学校还以巴结高官为荣。电力市场改革任务复杂而艰巨,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多,由于有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的参与,也为电改官员的学位提升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权学交易极其容易发生。如果学术腐败仅限于官员获得学位和学校拿到一些项目支持,后果也不至于太严重。但如果虚假学术与官僚主义作风联姻,则可能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遏制,电改可能变成少数人升官发财的机会,完全偏离中发〔2015〕9号文的初衷。
鼓吹伪概念,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与其他自发形成的市场不同,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架构在电力系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机器上,其运行十分复杂,交易机制、出清规则等都要基于精确定义和严格的数学模型。电力市场机制建设也是在一定概念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就十分重要。
从逻辑学的角度,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一个概念有它的含义,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或“现代人”……;但不适用于猩猩、狗……。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有多有少,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除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钢笔”的外延则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任何科学的定义都应有明确无疑的内涵和外延。但在电改中,却有部分人片面鼓吹内涵和外延都不明确的伪概念(名词),并作为判断电力市场是否为“真”的标准。由于无法说清名词的科学含义,当有人追问时,则以“XX(名词)有XX重要作用”的方式来敷衍,或者直接给质疑的人贴上“老夫子”的标签以表明自己的高明与不屑一顾。因为名词本身含义不明确,市场机制建设演变为毫无意义的空头口号。电力市场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开展分析研究,进行市场设计,靠一两个单一概念或市场模式就解决市场化问题纯属幻想,也掩盖了电改过程的渐进性与复杂性,并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忽略现实问题的研究。
当前能源电力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伪概念的提出和鼓吹在国内已不是个案。这些伪概念和名词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完全不在于其科学性(也无人关心其科学性),而在于名词背后的巨大利益。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其中大部分属于政府主导的国家投资。由于缺乏实质性的创新能力,只有鼓吹神秘的高精尖名词,争取决策者的认可,才能获得大量经费支持,同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利益。投入巨额国有资产建立国外早已放弃的市场模式也与伪概念的误导有密切关系。
在利益集团的授意下编造假理论和假解释,误导改革方向
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仍然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和未竟的领域,特别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阻力。
既得利益集团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些利益在改革开放早期扮演过积极的作用,是克服旧生产关系的主力,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壮大,成为被改革对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有能力挟持改革议程、维护自己的私利。如果党的改革议程被既得利益所左右,那么改革就会变得阻力重重,甚至偏离改革初衷,走向有悖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方向。严重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将弱化中央权威,降低政策执行力,使社会犯上“改革疲惫症”(“改革疲劳症”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改革的质疑增加;二是改革的动力减弱;三是对改革的畏难情绪增加)。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大大加强,中央的权威性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既得利益集团公然对抗中央改革议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学术界选择自己的代言人进行游说。当前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似乎已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于经济学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针对特定目标和利益取向,这导致了不同经济学理论往往得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也表现为不同经济学说流派往往反映了不同特定群体的利益。
电力市场改革本质属于复杂技术约束条件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避免类似的问题。由于电力市场的复杂性(涉及电力系统工程、经济学、金融学、规制理论等等),很多理论问题(例如市场最优规模问题等)尚无定论且研究难度非常大,这就为虚假理论的出台留下了空间。同样,由于电力市场的复杂性,对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往往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很多解释并非出于客观的科学探索,而是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授意下进行的有利于自身的虚假解释。先有结论再找理论依据的做法已成常态。
为取得话语权,既得利益集团必定要树立学术上的权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但真正的科学是没有权威的,应始终允许自由开放争论。改革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多方听取不同观点和意见,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接受境外组织渗透,盲目推行国外市场模式
中国电改对于世界各国的能源电力研究咨询机构及相关技术支持系统开发商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目前已有多个境外机构及电力市场专家来华活动,有的已经引起安全部门的关注。境外组织渗透的首选对象是重要智库专家及政府官员,而这些问题并非臆测,
“
2014年6月10日,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社科院的意识形态存在“四大问题”,包括“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等。
电力市场改革是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体制改革,必须极其慎重地对待。在电力市场改革的理论方面,笔者从20年前起就阅读了大量英文原版资料,也主张以最开放的态度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不支持照搬国外市场模式,更不支持国外机构直接参与我国电力市场设计和规则制订,这不仅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还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并涉及到数据保密和国家能源安全。
2017年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十九大以后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要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要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数据属于国家关键数据,一般情况下不应对国外咨询机构开放。
电力市场改革虽然属于“技术密集型”的改革,本身却不是技术上的革新,而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电力市场改革本质上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改的是人,变的是社会体制,而技术只是支撑手段。电力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发、用电权的竞争与分配和电费如何结算、即市场福利如何分配的问题。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极大,诉求各异,不透彻了解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是很难设计出有效市场机制的。电力市场方案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所谓“普世真理”,各地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市场改革方案,而良好的市场机制也只能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而逐渐建立起来,不存在能够一次性完成的市场方案设计。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常常出现偏差,沦为概念升级和口号创新,而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是造成这种偏差的主导因素,其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这里不仅有道德和学风问题,也是由于长期以来科学精神与逻辑训练的缺乏。本文对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几种可能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及潜在风险进行探讨,侧重理论性思考,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或事。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的治理虽已得到有关领导的关注,但却难以找到落地的抓手。当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牵涉到巨大利益的重新分配,及与之伴随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博弈,有政府官员、国有(民营)企业、国外公司(社会组织)、高校、研究院所的广泛参与,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电力市场的学术理论问题十分复杂,亟需专家学者的支持,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比较适合作为学术腐败/学术不端治理的试验田。清除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对电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也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作为电力市场方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处仅对专业领域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进行探讨,但学术腐败与吏治腐败、经济腐败往往是紧密相连的,有关部门当高度重视,谨防电改沦为一场新的腐败盛宴。反腐败与推进改革,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一定会成功,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交出一张让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