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能源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下一步,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应如何持续推进?能源转型的要素、范式、目标和路径又是什么?
能源转型问题具有多领域(物理、经济、资源、气候、环境等)、多能源种类(化石、可再生、电、热等)、多时间尺度、长时间跨度、多时期(过去、现在、未来)、多空间范围(全球、国家、地区等)、多利益主体(政策制定者、能源供应、能源消费者)、多市场机制(计划、市场)等特点。
能源转型的过程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观决策行为所驱动,各方基于自身的决策目标、决策变量及主观偏好,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根据当前的转型结果动态地做出决策行为。因此,各方的每一次决策无法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转型的最终结果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易完全符合各方的预期。各利益相关者均希望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构建并求解优化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化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的规划问题。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上撰文分析上述能源转型问题。这组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等人撰写的文章,给出如下判断:
能源转型决策问题有着极强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由于信息及认知的不足,能源转型问题的相关决策者或研究者需面对大量的来自物理、经济、政策、行为等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文章指出数学模型-多代理-真实人的混合仿真是能源转型量化分析的新方法,在问题提炼、模型构建、参数设置、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等各个研究阶段均可引入不确定性因素,并最终在结论中计入各种不确定性。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结合有效合理的假设,基于该文提出的综合分析框架仍可提升研究结论的价值、增强对政策或战略决策的支撑能力。在混合仿真平台的开发中,构建对真实人友好的交互仿真环境与接口,提高实验经济学仿真的可靠性与效率。
鉴于能源转型的参与者通过实施其权限范围内的各种决策手段来优化其决策目标,针对能源转型问题中存在的重大扰动(如煤炭价格大幅波动),可按扰动发生前、扰动发生后、以及发现关键性指标违约后(如政策制定者关注的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供应者关注的营业利润等),将决策手段分为不同时机的预防、紧急与校正控制,构建防御各自风险的三道防线。
人类实现能源清洁转型的愿望任重道远,但必须实现。为此,需要从能源转型问题最本质的要素出发设计研究框架,优化转型的目标与路径,在数据采集、仿真推演、知识提取、决策支持等环节努力研究,为相关的决策制定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