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力用户开始进入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购买电能。但一些用户(特别是中小用户)因不熟悉电力交易规则、不具备专业知识,无法识别相关交易风险,当交易周期内价格变化超出其预期时,用户对合同条款提出异议,从而引发争议。本次介绍一个案例,法院认定售电公司未充分告知用户风险,利用电力用户缺乏判断能力而签订售电合同,最终法院判决撤销双方已签订的售电合同。
01案情回顾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售电公司与塑胶公司陆续签订多份售电合同,由塑胶公司向售电公司购买电能(具体签署情况如下表):
上述2022年零售合同(第一次)、2022年零售合同(第二次)由售电公司的员工获得塑胶公司的授权后通过力交易中心平台签署。2021年12月12日,电力交易中心向市场主体作出风险提示,指出:少部分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签订的零售合同电能量价格、峰谷价格比、服务费等明显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少部分合同平段电量结算价格超基准价(0.463元/千瓦时)20%以上,少部分合同峰谷价格比高于1.7:1:0.38较多,部分合同服务费收取较高。2022年6月10日,电力交易中心作出“关于某省电力市场2022年1-5月投诉情况的通报”文件,指出售电公司(即本案的被告)占投诉量37.9%,该公司有零售用户投诉其平段电能量价格超过市场均价30%以上;造成电价高的原因有售电公司欺骗、误导电力用户签订零售合同、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企业管理员授权或电子印章使用权等。此后,塑胶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撤销双方签署的零售合同,并判令被告退还多收原告的电费44万余元。(备注:因篇幅有限,以上案例根据真实案例进行简化)
02庭审情况原告塑胶公司认为:被告利用原告不熟悉市场规则,不了解合同条款含义,采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骗取企业管理员授权及电子印章使用权,欺骗、误导原告签订显失公平的电力交易合同,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及《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原告有权撤销基于重大误解和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显失公平的合同。被告售电公司认为:双方签订的线下合同完全是基于双方经充分协商后,在尊重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签署的,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合同内容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存在合同可撤销的情形。本案的纠纷是因为市场波动的原因导致,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无法预测未来电价的走势,双方的选择是基于合同签订当时的电价作出的合理判断,市场波动的风险应当是双方共担,而不是将全部的风险转嫁给售电公司承担。庭审中,电力交易中心针对本案纠纷向法院函复:根据《关于完善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机组报价上限等有关事项的请示》(广东交易〔2022〕93号)和《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关于完善电力现货市场机组报价上限等有关事项的复函》(粤能电力函〔2022〕440号)规定,“对于后续增量零售合同(含变更合同),在零售合同模板中增加有关条款,明确当用户零售结算价格(平段)较市场月度加权平均价超过30%(或低于20%)时,可选择按以下条款执行:1.超过30%部分的费用由售电公司承担,低于20%部分的费用由用户返还给售电公司;2.售电公司和用户可单方面选择提前终止零售合同。其中市场月度加权平均价格按现规定执行,以上两项须二选一。”经法院核验,原告塑胶公司部分月份的结算价格(平段)超过市场月度加权平均价的30%。
03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所涉零售合同中市场联动价格模式,属于电力市场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被告作为一家专业的售电公司,其在与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原告签订合同时,既未充分告知原告市场联动价格模式与固定价格模式之间的差异,也没告知原告月市场出清价及服务费的具体含义,更没有告知市场联动价格模式的结算模式和风险。根据广东某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给法院的回函,原、被告约定的电价计算方式会导致原告负担的电价超出市场电价30%以上,属于以不合理的高价向原告转让电能量。综上,法院认定为售电公司利用原告缺乏判断力的情形,与原告签订了显失公平的电能量零售合同,法院判决撤销2022年零售合同(第二次)以及相关合同。因合同已被撤销,被告收取超出市场价格30%的电费(经核算为16944.46元)应当返还给原告。
04案例启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司法实践中,合同当事人一方依据前述条款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难度很大,裁审机构持有谨慎的态度,主张适用条款的当事人需要面临证明“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一方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的问题。本案中,法院支持原告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已签署的零售合同,本案判决值得关注。本案中,法院认为售电公司存在利用用户缺乏判断能力,主要依据有当地交易中心发布的相关风险提示、通报文件以及电力交易中心给法院的回函。特别是,在本案形成诉讼前,当地电力交易中心就已对被告的行为予以通报,指出包括本案被告在内的部分售电公司,存在欺骗、误导电力用户签订零售合同、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企业管理员授权或电子印章使用权等行为。此外,本案发生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许多电力用户初次接触市场化购电,而电力市场交易涉及较多专业知识,用户的确存在“缺乏判断能力”的可能。结合案件发生的大背景以及案涉被告被投诉等情况,最终法院认定被告未告知原告风险,存在利用电力用户缺乏判断能力,导致合同显失公平,判决撤销已签署的零售合同。但我们同时也需要看到,随着电力市场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到电力交易市场(包括批发侧和零售侧)中购电,电力交易中心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均以各种方式提示交易风险,电力用户自身也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认识交易相关风险。建议用户在签署合同时,逐条阅读示范文本中有关“风险提示”章节。每一条提示,都是交易中心根据以往投诉和纠纷基础上总结而来,应当予以重视。以下是《2025广东电力市场售电公司与电力用户零售交易合同(范本)》第一章“风险提示”的条款内容:1.1 本合同按广东电力零售市场统一范本商定,一经线上签订即对合同双方 具有法律约束力。1.2 本合同中仅约定电能量电费,非用户最终到户电费,用户在签订合同前 请综合评估叠加各部分电费后的用电成本。1.3 交易中心依据本电子合同约定进行结算。若双方另行签订的其他合同与 本合同不一致导致的双方损失或争议,由双方通过协商或司法途径处理解决。1.4 本合同采用电子合同形式进行线上签订,请各经营主体谨慎妥善使用签 约过程中须用到的验证码(通过对公账户打款方式发送)、人脸识别等信息,切 勿泄露、配合、提供给合同相对方或其他方使用。1.5 电力用户应合理选择零售结算模式,如签订市场联动模式时,若高比例 电量联动市场价格,电力用户用电价格会随批发市场价格而波动,可能有较大幅 度的升高或降低。浮动电费(可选)和煤电联动电费(可选)是在固定价格和市 场联动模式基础上额外叠加的电费,选取时需综合考虑叠加后的价格水平。1.6 售电公司应综合考虑批发市场分摊电费等购电成本,与零售用户协商确 定零售合同价格及参数。其中市场联动价格已包含售电公司批发市场用户侧度电 分摊单价,注意避免重复计费。另外,对于售电公司而言,应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和电力交易中心的交易规则,履行适当性管理,告知客户相关风险。以广东的规定为例:《广东电力零售市场管理办法》(粤能规〔2023〕2号)第二十一条 售电公司应履行《售电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义务,并遵守市场营销和交易行为的 规范准则,包括但不限于:(一)售电公司应当向零售用户全面客观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则、零售套餐或售电服务的特征,充分揭示风险,并按照合同的约定,如实向零售用户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不得欺诈或者误导零售用户。售电公司应充分了解和评估零售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对零售用户的适当性管理。……若售电公司上述规定,将根据自律管理制度的规定受到处罚。除此之外,若该售电公司利用用户缺乏判断能力而签订售电合同,已签订的售电合同存在被依法撤销的风险。
作者介绍
执业律师10年+,从法律人的视角观察新能源行业和工控数据安全,具有服务有关能源类、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合作、咨询欢迎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