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9日)上午9:00-11:00,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开展了2018年1月份集中竞争交易,伴随着的是初步成交结果出炉。
在本次的集中竞价中,供应侧共有55家企业参与,总申报电量397393.705万千瓦时,初步成交51家;需求侧共有139家参与,总申报电量为353970.9521万千瓦时,初步成交137家。
总成交电量为351580.9521万千瓦时,供应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38.0厘/千瓦时,需求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35.0厘/千瓦时,统一出清价差为-36.5厘/千瓦时。
-3.65分/千瓦时,这是2018年1月月度竞价的价差,对比2017年首次-14.55分/千瓦时的可谓价差悬殊。
2018年的长协交易平均价差7.66分/千瓦时,就算加上年度集中合同进行加权平均后,价差依然高达7.5分/千瓦时,可以设想一下保底的价格去到哪个位置了。
长协的喧嚣早已告一段落,对于市场各方都抱以期待的高价差,是否对市场过于乐观了。
月度价差区间从2017年5月份开始基本锁定在-5分/千瓦时以下,从2017年11月份至今,价差已经连续三个月维持在3分~4分这个价格区间里了。
在过去的文章中针对2017年的价差进行了一个分析,经过规则修正之后,整体的月度价差逐渐回归至长协均价附近,如果不是出现数次过高的价差,这个整体价差均值可能更低。
同时,这个价差是否与整体供需形势有关呢,在2017年前几个月出现高价差的现象中,需方电量规模较小,供方电量规模较大,而逐步限制供需比之后,价差区间也就逐步锁定。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有保底协定的售电公司肯定需要认真制定交易策略,测算利润与亏损,大浪淘沙,我们可能看到今年有不少售电公司会承受不起亏损,黯然退场。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件事情,为了培育一个良好发展的市场的时候,我们难免会对市场规则做一些限制,如何实现市场供需状态自然切换下的价格稳定,可能还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
市场需要有适当的参与者才能保持其活性,就像流动的水一样,这也确保了市场合作的多样性,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