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从电子化建设起步,经过30多年的建设,银行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电子化的框架,基本建立了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 2008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等大事件的挑战,特别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对我们整个银行业的系统运营和安全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考验了银行业的服务能力。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如何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犯罪,从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过去30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
五是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起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框架。
主要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追赶,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和其他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业务流程重组滞后。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基本是传统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电子化再现,压缩人员和收缩机构难度大,总分行利益分割阻碍信息系统的集中统一,从业人员信息素质和管理方法的落后影响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增加其升级难度。
组织和人员队伍建设有待改进。按照信息系统发展的一般原理,要建设一个有效率的信息系统就必须按照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和要求,对原有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必须在一个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并且有足够权威的机构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各商业银行没有这样专门性的权威机构,一方面复合型高级金融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员队伍培训和建设体制的缺失不利于商业银行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信息化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
管理应用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当前的管理应用以统计报表、邮件、公文传送为主体,属于管理应用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采用金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金融资产运作环境、动态定量化的数学模型,为金融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手段和工具;应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跟踪、预测银行客户的发展动向,为银行业务策略、市场开拓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开发人机界面友好的多媒体综合性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是我国银行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标准化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制订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银行业务信息传输格式、用户系统接口标准,是确保银行业务数据在网络环境下互联互通的”行际通用语言“,这不仅是行际网络互联的基础保证条件,也是银行业务应用软件系统规范化、金融信息资源共享、我国银行业务国际化和计算机网络增值服务业务的基础,这将极大地提高银行信息化的效率。然而,目前这些基础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影响银行信息化的推进效率。
信息化发展思路
针对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积极推进数据应用整合,提高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之间的集成,配合银行改制与改革的需求,加大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整合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尽快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带来了海量客户信息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以客户为中心“ 的指导思想下设计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并存储丰富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BI技术挖掘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库营销和微观细分市场,实现交叉销售,对市场营销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私人业务迅速发展,从过去仅仅是存取款、国库券拓展到私人理财、信用卡、房贷、车贷、小企业贷款等多个品种,产生分层服务、多渠道客户交互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亟待商业银行CRM建设迅速跟进。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数据的集中,将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业务系统集中在一起,统一和固化业务处理流程,有效减少和杜绝人为操作上的风险。但防范操作风险仅仅是信息化创新在风险管理领域最初级的应用,只有真正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发生。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实现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第四,加强IT治理,创建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必须从涉及IT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结构,利用有效的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形成风险和成本的最佳平衡。同时建立达到最佳管理实践的评价标杆,推行标准化,减少系统的复杂性。健全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规范,基于国际安全标准BS7799,建立强有力管理支撑的技术平台;基于服务水平管理和配置管理的最高层级,建立一系列集中硬件监控、集中平台监控、集中应用监控的管理平台。
第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保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访问的认证强度,防止金融犯罪。其次,积极加强系统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和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重点加强信息化的规划
银行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活动,且因为其影响到银行前、中、后台方方面面的业务模式和系统建设,一个合适、高效、有一定前瞻性的规划方案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以恰当、及时和低风险的方法实现信息化目标。商业银行不仅在进行信息化的开始要建立总体战略架构,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对战略目标和决策进行评估和修正(一般三年一次),总结前期信息化成果,根据实际情况为下一阶段信息化做出调整和计划。
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规划应关注以下五个领域:业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治理体系、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化基础平台。
·业务信息化: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自动化,是商业银行进行核心业务处理、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和渠道。此领域应关注银行业务系统(包括核心和非核心)的信息化功能识别、构建应用系统架构蓝图。
· 管理信息化:实现商业银行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是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平台,也是银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手段。此领域应关注银行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建立管理决策系统架构蓝图和数据仓库系统的整合,构建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信息化治理体系:是辅助商业银行业务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有效实现而建立的制度体系。此领域应关注银行信息化配套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项目管理、开发、运行的制度和规范,以及企业信息化文化的建立,如用户教育和用户培训等。
·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为业务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安全运行、金融信息安全保密与恢复和网络运转提供了保障。此领域应关注安全策略、安全管理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等。
·信息化基础平台:包括网络环境、软硬件平台等基础条件,是构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为其他四个组成部分的建立和使用提供基础。此领域应关注IT基础架构整体服务能力对业务需求的支持,包括服务器规划、网络规划和存储规划等。
综上可见,管理与决策系统应在基础架构平台的支撑下,在信息化治理和信息化安全体系的保障下,以业务信息化为基础,通过分析、挖掘、报表等操作,辅助银行决策管理人员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从而引导业务发展并实现整体信息化战略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在做信息化战略规划时,在自身有能力的情况下,应独立、客观评估信息化需求、产品选型和系统实施方案;在需要聘请外部咨询机构的情况下,应聘请独立第三方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