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成因缘于福建省具有兴建小水电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民国时期小水电建设的艰难起步,为新中国成立后小水电建设的迅速兴起奠定了基础。而50年代福建省出台的一系列适宜的举措更是推动这一时期小水电建设勃兴的决定性因素。
一、小水电建设蓬勃兴起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以后,福建省国民经济逐年好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田灌溉,增加粮食生产,举办锯木、卷烟、碾米磨粉、植物油生产等加工厂,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山区的农民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利用天然水力落差舂米、磨面的劳动方式。而扫盲夜校、乡村广播网的筹设及日用照明也需要电力。农民群众要求办小水电的热情日益高涨。
农民群众的需求,得到国家水利部门的响应和支持。1955年,水利部在制定本年度工作任务时指出:“小型水力发电,是水利部门的业务之一,它可以解决抽水机站的动力问题,也可以供应农村照明和其他农业用电。各地应本费省效宏的节约精神,尽量利用现有水工建筑物的水头进行试办。”是年,福建省永春县人委(即人民委员会的简称)组织人员初步调查了本县的水力资源,编写了《永春县农村电气化初步规划》,报送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中央办公厅批复认为,这个规划订得好,转水利部审查。水利部随即派员到永春调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县就开始在农村试办小型水电站,至1955年先后在达埔、湖洋、九斗、蓬壶、桂洋等地建成6座小型水电站。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决定于1956年2月在永春县桃场村举办南方12个省区小水电技术训练班,培训建设小水电站的技术人员。而福建省在此前的一个月,即1956年1月已举办省水电技术训练班,于是,省水电技术训练班后期也迁至永春,与部办的训练班合在一起。
南方12个省区小水电技术训练班的班主任由省水利局局长曹玉崑担任,水利部的李茂恒、余种光和省水利局的工程师童多基担任教员。参加这期训练班的有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学员153人,学习时间3个月。训练班结合教学在永春兴建了5座装机容量共112千瓦的示范性小水电站。此举影响和推动了群众性兴办小水电热潮的到来。
福建省以此为契机,于当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省小水电会议,提出积极稳步、群众自办、加工为主、结合照明的小水电建设方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布置、组织和指导农民群众试办小型水电站。会后,各专区均选择一两个县试办小水电。1956年后,福建省农村小水电建设蓬勃发展,10余个县历史上第一次建起了农村小水电站,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福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进入1958年,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跃进热潮涌动。4月24日,中共福建省委在永春县召开有全省各专区、市、县委书记参加的全民办电现场会,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主持会议并做动员报告,推广永春县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兴建小水电的经验。会后,在先进典型和试点经验的引导下,全省群众性兴办小水电迅速铺开,进入高潮。
1956~1960年,全省共兴建小水电站540座,装机容量15000余千瓦,平均每年建成投产电站100余座、3038千瓦,一年新增数相当于1949年前29年的6倍。其中,1959、1960两年更是新增11928千瓦。这一时期福建小水电的发展不仅纵向看速度快,与全国其他省区横向比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至1960年底,全国共建成小水电站8975座,总装机容量252000余千瓦。福建省在全国小水电站建成数和总装机容量数中均占了约1/16,明显领先。在这一时期群众性兴办小水电的高潮中,福建省发展较快的县有永春、尤溪、南平、建瓯、建阳等5县。1962年末,这5县拥有电站数量分别为42处993千瓦、47处9536千瓦、42处5978千瓦、41处4872千瓦和28处4079千瓦。
这一时期兴建的小水电站容量都较小,平均每站装机容量约28千瓦,且大部分是孤立运行的电站。但它为福建广大山区农村指出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点灯不用油、磨米不用手”的发展方向,小水电成为山区农村的“夜明珠”。福建省小水电建设在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间能够迅速兴起,首先得益于福建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民国时期,福建省的水电事业尤其是小水电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
福建省属沿海多山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85%,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森林茂盛,素有“东南山国”之称。福建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境内气候温和,且东濒太平洋,受海洋调节,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送来大量水汽,每年春季和夏季时多锋面活动,锋面形成的降雨,不仅雨区广且持续时间久,给全省带来充沛的降水,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又往往带来大量雨水。因而雨量丰沛,是中国降水丰富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7毫米,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川年径流总量1150亿立方米。
纵横起伏的山地,密布着繁多的溪流,流程短而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比降多在万分之五以上,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单独入海的河流有12条,为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鳌江、霍童溪、木兰溪、诏安东溪、漳江、荻芦溪和龙江。据1979年普查,全省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045.91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为807万千瓦。其中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705.36万千瓦,5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有102万千瓦。发电量360亿度。在华东地区居首位,全国第12位。
福建省水电资源主要特点是,分布面广,而且中小型居多。全省67个县市除晋江、东山外,都有小水电可开发资源。
福建省水电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1年在龙海县西山水库建成第一座坝后水电站。举办者为厦门东方江东冰厂试验有限公司。电站调节水库坝高12米,库容70万立方米,坝后厂房安装30马力、25马力异步发电机各一台,投产3年后用于制冰。同年永泰县兴建嵩口水电站,装机容量2.5千瓦。此后,相继有永安、古田、南平、崇安、永春、龙岩、大田、永泰、漳平等县兴办水力发电站。20年代后福建兴办的小水电站装机规模较小,运行寿命也不长。如永泰县兴建的嵩口水电站,投运3个月就停业关闭。
1928年,由南平人纪廷洪工程师发起,当地商贾集资4万大洋创办南平西芹水电站,设计装机2×40千瓦,水轮机出力为75马力,主要建筑物有钢筋混凝土拦河坝一座,引水小渠道全长246米,利用水头15.25米,引用流量2.28立方米/秒,第1台机组于1931年初夏投产,采用美国费兹水轮机公司制造的水轮机、瑞典安全电机厂生产的发电机,额定电压400伏,电压周波50兆赫,升压6千伏送电到12.9公里外的南平城区,供照明、碾米、锯木等用电。白天运行7小时,晚上运行12个小时。第2台机组于1932年投产,实际投资6.1万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地处福建闽北水陆交通要冲之南平,“工商业勃兴,人口数倍于前”,电力供不应求,遂决定改扩建。1939年,续从瑞典奎瑞尔厂购进双联横感式240马力水轮机和额定出力132千瓦的发电机,通过齿轮传动,转速600/分,额定电压6千伏,周波50兆赫。1940年3月,福建省建设厅将南平西芹水电站收归公营,同年9月划归福建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经营。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海上运输港口被封锁,而陆路交通落后,煤炭和液体燃料供给困难,省政府开始重视开发利用本省水力资源,“迭次派专家赴本省各处勘察水力,方拟大举兴办”,省建设厅为此拟列了“第一期筹设水电厂计划”,但由于战时诸因素的限制,真正付诸实施的只有永安桂口一处水电站。1938年夏,福建省政府迁治永安,省级机关及社团商贾接踵移至,用电骤增。而永安仅有2台48马力柴油发电机组,时任省建设厅厅长的严家淦力主兴建桂口水力发电站。永安桂口水电站水工土建有木框堆石坝一座,引水明渠长320米,厂房一座。发电水头12米。设计装机容量2×132千瓦,1号机组水轮机从瑞典引进,发电机由英国制造;2号机组水轮机由南平后谷铁工厂仿造,发电机则由上海华通公司生产供应(实际出力只达90千瓦)。电站于1938年秋开工,1940年2月1号机组建成投产,同年秋划归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号机组于1944年7月竣工投产。据民国三十年七月5企业通讯6一卷二期介绍,包括二期水工土建在内,共投入资金38430元。南平西芹和永安桂口两座水电站,是民国时期福建省兴建的2座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但仍属小型水力发电站。
20世纪40年代,福建其他地方相继兴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如1942年政和县水电公司兴建装机容量32千瓦的水电站,崇安县极森水电公司举办装机容量32千瓦的水电站,1944年大田县上京镇桂坑村兴建装机容量10千瓦的水电站,1946年大田县兴建装机容量15千瓦的赤岩水电站。
以上水电站,开启了福建省水电建设的序幕。但水电站数量少,规模小,从第一座电站建成投产至1949年的29年时间里,福建各地兴建的水电站累计17座,总装机容量704千瓦,所发电力微不足道。面对此种现状,在30至40年代,有些学习过西方水利水电技术的专家和有识之士,认为福建近代产业发展缓慢,电力的缺乏,是主要因素之一;又看到省内溪流密布,河床坡降较陡,悬瀑险滩,比比皆是;山区森林茂盛雨量丰沛,可利用水力的地方与数量,相当庞大,便大力提倡开发水力资源,促使当局开始进行系统全面的水力资源勘探工作,以摸清情况,为水电建设的规划与进一步发展打基础。这种呼声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响应。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流域。1933年3月,省建设厅派技正陈体荣、汪培元、陈寿泽组织测量队,前往勘测闽江的支流古田溪龙亭瀑布水力蕴藏量,测量了龙亭附近地形及水准;测量河流、流量及计算水力;选择与探测了设坝、进水、设厂各地点等mz。1947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与福建省建设厅合组古田溪水力勘测队,详测古田溪全溪水力,制订古田溪“分段设厂、分期开发、三级发电”的规划,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在省建设厅的促成下,1947年5月,福建省政府资源委员会、台湾电力公司、华侨兴业公司、福建经济建设公司、福建省银行及福州电气公司等7个单位,联合发起筹组“福建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议决该公司经营性质“以统筹开发全省水力的原则”,暂定公司第一期资本总额500亿元,首先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后因时局动荡,股东思变,到1949年10月时,古田溪水电站主体工程施工前期工作尚未完成。这一时期对闽江流域的勘察活动还有,1947年12月,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总工程师柯登视察闽江,提出在闽江的水口和猴坑修筑水坝开发水电的建议。1948年2月,美商江南建设公司副经理周日星及美籍工程师10人到古田溪勘察水力,省建设厅厅长黄金涛陪同前往。
木兰溪是闽中地区的主要河流,源于戴云山脉的东南坡,水力资源丰富。1935年7月,省建设厅厅长陈体荣率领有关科长、技士等10余人,并聘请台湾水利专家八田与一氏,到木兰溪支流仙游九鲤湖查勘水电蕴藏量。经初步勘测估算,可利用发电的水力,约有十万匹马力,如建站发电,余水还可灌溉农田。1944年11月至12月,华北水利委员会第232测量队进驻仙游九鲤湖测量水力,为时一个月。1946年3月,省建设厅派队详测九鲤湖地形,完成“九鲤湖水力发电工程计划书”。
九龙江是闽南最大的流域。1948年1月,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派工程师杨德功、殷孝友到闽南勘测水力,省建设厅水利局派福州水文站测量员林荫生陪同,10月提出了“九龙江水力发电工程初步报告”。
除了闽江、木兰溪、九龙江流域外,福建省其他流域的水力资源也得到了初步勘测。1937年3月,上海西门子公司德国工程师李斯曼、上海建筑部工程师张驾六与福建省建设厅水利总工程
70处工程师刘晋柽及测量员等15人,到莆田、仙游、永春、同安、安溪、南靖、连城、永安、沙县、南平、建瓯、建阳、浦城、古田等县实地勘查水力资源,历时一月。1944年福建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和省建设厅水利局第七区工程处先后在闽西、闽北进行水力勘测,获得较系统的水电开发建设资料。
20世纪30至40年代,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及一些相关机构对福建水力资源较系统全面的勘测和规划,虽因战乱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难以付诸实施,却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开发水电,迅速兴起水电建设的高潮,奠定了技术方面的基础。
三、适宜的举措推动了小水电建设的勃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福建全省尚能运行的小水电站有11座,装机容量505千瓦。此时福建省与全国一样,受长期战乱的影响,经济困难、百业凋弊,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繁重。而增加电力供应对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起先导的作用,尤其是对恢复省会城市福州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影响至深。在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历史关头,新成立的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自然认识到增加电力供给的重要性。1949年5月,新的中共福建省委成立,省委书记张鼎丞在构想福建解放后建设蓝图时,作出了尽快开发古田溪水能资源的决策。这一决策得到了不久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家就把兴建古田溪梯级水电站列为全国最先开工的主要水电工程之一。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决定,以1947年开发古田溪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建设古田溪一级电站。1952年,古田溪水电站工程列为“一五0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
建设水电工程,人才技术和资金是两大关键。新成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原有人才的留用。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10月9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实业厅水利处。该处系由民国福建省政府建设厅技术室、第三科、省水利局、闽江工程处、水文总站及黄河工程局第十五测量队等单位组成。换言之,民国时期形成的水利水电专业队伍和技术人才基本上承接下来,福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技术力量未因国家政权的兴替而伤筋动骨,成为50年代水电事业迅速兴起的先决条件。例如,肖冠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水电工程师,1944年初至1948年初先后在大田县主持兴建了桂坑、赤岩、潭兜3个小型水电站。对这样一位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水电专家,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加以延揽,委以重任。1950年1月底永安解放,肖冠英就奉命参与接管福建省最大的水电站永安桂口水电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员工一起,修复了水电站的第二机组,修了水坝,更新了桂口至永安的输电杆线,使供电量猛增一倍并保证了安全运行。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留用专业技术人才的举措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其时福建省百业待兴,财力十分困难,但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确保古田溪水电站工程顺利开工,从各方面节约开支,筹集资金,调配大批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充实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1950年即抢建和安装了两台200千瓦的古田曹洋溪水电站,作为古田溪水电开发的施工电源。1951年3月古田溪一级一期两台6000千瓦水电站正式开工。1956年完成并通过110千伏线路向福州供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和福建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古田溪大型水电站工程,其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它使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集中厚实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获得了强大的电力支持,国民经济、民众生活迅速走出低谷,得以恢复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并开始步入有计划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轨道。当然,这一决策也是有代价的。在这期间,各级政府对农村山区小水电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1950至1955年的6年间,福建全省共兴建小水电站10余座,装机容量745千瓦。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福建农村小水电的勃兴是从1956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对电力有了迫切需求。1955年,永春县人委水利科制定出《永春县农村电气化初步规划》,辗转呈报中央,水利部派员调研后于1956年春在永春县举办南方12个省区小水电技术训练班,并结合教学在永春县兴建5座装机容量共112千瓦的示范性小水电站,为农村培养小水电急需之人才,也为永春县培养了第一批人才。是年夏季,在训练班的帮助下,永春县湖洋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在湖洋溪畔,首先自筹资金,请来了本地的石、木、泥等乡村能工巧匠,兴建起一座装机24千瓦的水电站,取名“曙光”。电站建成,电光普照,过去要用繁重体力劳动加工的农副产品全部用上了机器,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永春县人委对全县水力资源作出进一步规划,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山区人民艰苦创业,全县迅即兴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办电热潮。
福建省抓住水利部在永春县举办南方12个省区小水电技术训练班,培育永春县成为全国小水电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机遇,在全省范围内布置、组织和指导农民群众兴办小型水电站。
首先从人才培训上着手,培养一大批亦工亦农的水电专业技术人员。省人委及省水利局充分利用水利部在永春县举办南方12个省区小水电技术培训班的机会,为福建各县培训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种子型”小水电专业人才。此后,以部办班形式和内容为示范,在永春、南平、邵武等县,自行举办水电站勘测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设备器材制造、革新改造等各种类型专业培训班。如1958年3月至4月,永春县和省水利电力厅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永春县农村电气化训练班,由省水利电力厅农电处的童多基工程师和陈居福以及县水电局负责人共同主持,学员662人,其中本县学员322人,其他各县学员340人。这期训练班又为永春县和其他各县小水电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力量。训练班结束后,永春县大部分学员返回本乡参加水利水电建设,县里留下21人,分两队到全县各地的水利水电工地进行测量、设计,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许多人后来成为永春县小水电建设的技术骨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时间里,福建省先后培养近万名初级水电专业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投入,完成了把现代水电技术交给农民群众的历史性“人才工程”。不仅于此,福建省还谋划长远,实施农村小水电后备技术人才的培养举措。1956年2月,省人委决定接办莆田县私立东山土木工程学校,成立福建省水利学校,由省水利局直接领导,该校当年招收农村水电站和农田水利两个专业学生250名,学制3年。这届学生于50年代后期毕业走出校门,成为福建省小水电建设热潮中的新一代技术骨干。正是从1956年开始的人才培养工程的成功实践,为福建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并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基础。
其次采取以点带面,先试点再推广的方法加以推动。水利部和福建省在领导小水电建设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典型,发现了永春县这一先进典型,并扶持典型,运用典型的经验引导、带动全省小水电建设的开展。在推动小水电建设的步骤上也不是一轰而上,而是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先在各专区选择一两个县试办小水电站,在试点取得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展开。这一举措是适宜的、科学的。
第三,认真执行“民办公助”和“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实行县、社、队三级办电,从而调动了地方各级和农民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小水电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各级和农民群众自筹,以电养电,国家给予适当补助。1956年福建全省小水电总投资86.76万元,国家投资补助仅8.7万元;1957年全省小水电总投资55.16万元,国家投资补助5.5万元。小水电建设中土石方工程量巨大。土石方工程主要是靠农民群众“三自带”(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带被帐)和实行/分段包干,限期交验0的形式,筹资投工负责完成的。群众称这样办电“办得起、管得了、见效快、作用大”。如永春县的办电形式多种多样,有县办、社办、大队办和生产队办的,也有县社联办、社队联办、队与队联办的;有工厂、矿山、农场自办的,也有华侨投资、农民个人集资办起来的。建站资金70%左右是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集的。1959年,永春县蓬壶公社办起了一座55千瓦的小水电站,投产后用电费的收入再扩建成200千瓦的,以后又用这座电站积累的资金,相继办起了4座水电站,装机达1076千瓦,总投资100万元,国家只补助7万元,这种以电养电的办法,群众喻为:/母鸡生鸡蛋,一站生一站。
在办电的热潮中,由于小水电机组制造跟不上各地建站的需要,群众于是土法上马,探索自造设备,发展木质水轮机的水力站,省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和帮助。1956年3月,省水利局在永春县举办木质水轮机制造训练班,以永春县农具厂制造的木水轮机和木压力管为实物教材,培养了首批小水电木制动力设备和配套器材的技术人员。1958年,省水利电力厅派员到东北学习木质水轮机制造工艺,并以学成归来的人为师,再次举办全省木工培训班,进一步推动木质水轮机(含木主轴,木轴承)和木机坑的生产应用。木质水轮机型大多为双击式、旋浆式,多为低水头水电站动力。但也为一些中水头电站采用,如长泰县开溪水电站,设计水头36米,利用流量0.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00千瓦,装置了省水利电力厅模型厂制造的木质IB23双击式水轮机。至于发电机的配置,采用电动机加装电容的异步发电机代替同步发电机,在当时的小水电站建设中也不在少数。
为借鉴国外小型水电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本省小水电装备水平,从1958年起,福建省加大了小水电建设国家投资补助的力度,主要用于购置国外先进成套设备。是年全省小水电总投资159.67万元,国家投资补助达116万元;1959年,全省小水电总投资390.2万元,国家投资补助355万元。这一年福建省通过水利电力部购进10套瑞典生产的、额定容量为104千瓦的成套水轮发电机组。该机设计水头20米,设计引用流量0.9立方米/秒,配有自动调速器,事故自动关闭的蝴蝶阀,以及配电屏和自动保护屏,分别安装在诏安马头、华安温水溪、惠安菱溪、安溪北石、德化土坂、宁德金溪、福安寨下、漳平后福、浦城莲塘、将乐水南等县办水电站,成为当时福建省运行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方国营水电站。
当然,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福建省的小水电建设也存在/过热0的问题。有些地方集中过多的劳力、财力去修建水电站,误了农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有些地方对水电站设备粗制滥造,水工土建质量也有严重问题,因而远未达到预期发电能力。如龙岩专区有的地方在试点未取得成果、规划未进行、技术力量奇缺的情况下,仓促开展“千站万马力”的建站活动,全民动手建造微型水电站,出现有的电站选址不当,电站“木水轮机”、“竹压力管”、“木主轴”等“土设备”质量差,电站容量过小,实际出力平均只达47.8%等诸多问题,这些电站不久均被淘汰。
原标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福建小水电建设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