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水利工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治水史,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千百年来,祖国对大江大河的治水控水、化害为利印证着水电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巨大作用。中国水电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17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3.4亿千瓦,约占全球水电装机容量的30%,年发电量约1.2万亿千瓦时,占中国清洁能源发电量的70%,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相匹配的目标,一场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正在开启,水电发展也同样面临着由“数量”到“质量”的变革。
进一步提高水电的综合效益
在外行人的理解中,“三峡工程”、“雅砻江水电”等水利工程仅仅是用来满足发电需求的水电项目,但是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看来却不仅如此。
张野指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的三大任务是防洪、发电和航运,在发电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也使长江上游的货运能力从建成前的1800万吨提高到了1.2亿吨,极大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的王亦楠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王亦楠认为,水电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产生清洁电力。无论是现在或未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其防洪抗旱、供水、灌溉功能。这些综合效益的产生是其他能源形式无法实现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所以,实行水电综合协调开发,统筹兼顾防洪、供水、生态坏境、航运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水电的综合效益才是我国未来水电的发展之路。
合理布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水电开发不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把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开发西部水电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水电发展不可回避的路径。
享誉世界的“田纳西奇迹”就是如此。美国在罗斯福时期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历时30多年,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成29座水电站,带动流域农业、林业、渔业、采煤、旅游业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美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可见水利工程对当地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
对于贫困地区,首先要“扶志”和“扶智”。王亦楠认为,重大水利工程通过工程建设投资、纳税、精准扶贫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对贫困地区人员就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当地人民走出贫困的“志”,才能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水电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为中国水电的标志性工程,截至2017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1.8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180万吨,减排氮氧化物437万吨。遗憾的是,节能减排效益如此显著的水电在计入能源消费总量时,与火电计量标准完全一样,即消纳一度水电“等于”消纳一度火电,显然不利于促进受到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地方政府消纳清洁能源的积极性。(注:三峡截至2017年底的数据,由计划发展部提供)
当前,我国以世界20%的人口仅拥有6%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短缺将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阻力。所以,增强水电综合效益产出、提高水电管理调控能力、改变能源消费总量计算方式、通过引导消费侧积极消纳清洁能源进一步促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将是我国实现能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