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太阳能

请登录

注册

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2014-08-07 15:13:03 《中国教育信息化》
A A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环境、资源、应用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环境、资源、应用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方面,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建设目标。[2]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必须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上深层次使用的成功案例。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使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所以,只有聚焦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深层次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目前,数字化校园已有研究多从新技术应用、硬件环境建设、平台构建等技术视角展开,从管理视角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极为缺乏,从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缺乏理论指导,延缓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剖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教育中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教育核心理念。
  二、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
  数字校园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科研项目。上个世纪末,我国教育部制订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其后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批准67所高校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试点工作。经过20余年的实践,我国数字化校园发展经历了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校务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应用服务建设等多个阶段,已取得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主要成果
  (1)网络基础建设实现校园全覆盖
  网络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承载主体。各高校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普遍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主干网络万兆光纤链路,接入层光纤到楼、百兆到桌面,网络总出口带宽大部分高校都在1Gbps以上。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及家属区全覆盖,无线网络已覆盖主要教学、科研场所以及包括图书馆、食堂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有效地扩大了数字化校园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对网络的需要。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运行的高速、可靠、稳定和安全。
  (2)校务信息化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基础上,各高校逐步开展了校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分别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常规化使用。
 
 (3)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化
  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视频资源库、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生信息数据库、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等。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这一方面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智力资源,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应用服务多样化
  在为校园用户提供WWW、电子邮件、文件传输、VPN、BBS、VOD等基本应用服务基础上,还建立了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提供网上个人存储空间、校内信息资源搜索服务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都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上的常规化应用,促进了校园管理手段、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主要问题
  (1)应用水平低
  在教学应用中,课件电子化、精品课程视频信息的资源共享仅实现了学习的单向流动,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双向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校务管理应用中,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很多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还依靠人工、纸质方式;在服务应用中,仅实现信息查询与下载等基本功能,对数据进行挖掘,提供个性化、定向化服务仍有很大差距。
  (2)数据协作能力差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局观还很薄弱,软硬件建设与实际需求缺乏有效沟通。许多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只从自己应用需求出发建立自己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标准对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理,数据不能实现跨系统共享。这一方面造成了数据的重复输入, 另一方面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数据不能在各应用之间实时共享,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不同部门及应用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深层次使用能力缺乏
  数字化校园应用中,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等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无论是信息化技能要求,还是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高校的比例都不超过70%。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建议,所有教师应具备下列三大领域的信息素质:一是计算机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未来任教的年级和学科领域。从以上三点来看,高校大多教师能达到第一层要求,少数教师能达到第二层的要求,但在第三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教师尚为数不多。
三、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技术问题。组织是深层次应用的决策者、组织实施者、管理控制者;个人是具体的操作者和直接使用者,他们对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看法、态度以及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应用的效果。因此,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应从组织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1.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促进沟通、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推进态度转变的有力保障。通过标准化制度,可以固化业务流程,明确责任,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促进信息在不同应用者之间共享;利用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促进使用者的态度由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改变,进而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行为。
  (2)高层支持
  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高层支持是影响组织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及设备的投入,这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其次,数字化校园伴随着管理、教学模式的变革,校内各部门及人员因为变革的发生会对其即得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产生抵制行为,从而阻碍应用深度的演进,这需要高层管理者采取有效机制进行处理;第三,高层领导的思想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着该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其明确的支持与肯定态度决定着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高层支持对个人使用态度转变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决定着深层次使用发展的进程。
  (3)沟通
  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手段,一方面促进了使用者对彼此业务流程、运营方式和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了解,增加了行为透明度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有用性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组织与个人更有可能具有获取和整合其他行为主体资源的能力,促进了积累的大量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有效地解决业务流程或者技术上遇到的障碍,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技术诀窍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共同知识创造和投入更多资源交换动机,提高创新使用能力。
 
  (4)培训
  良好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可让使用者明白采用数字化校园的意图和对自身工作与发展带来的有益性,提高其有用性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者的信息素质。从知识视角来看,信息素质是通过组织培训与学习产生的,而培训与学习发生的范围不只局限于组织内部,广泛的外部组织关系可能是更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资源的来源。从不同人员与渠道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有助于拓宽使用者对应用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并将其在组织内广泛传播,使之成为集体和组织共同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培训不仅影响着个人经验积累和有用性认知,还影响到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5)竞争压力
  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资源实体,承担着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智库服务等多项社会职能,面临着国内外其它高校的竞争压力;同时,校内各类人员也承担着具体的教、学、研、管等多项工作,并接受学校相应的考核,面临着管理层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这影响着个人对数字化校园的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6)信息技术的适配能力
  信息技术必须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适配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包括:不同应用系统内嵌的“最优流程”要与校园不同业务流程需求适配;系统的可靠性、易用性、响应速度等特性与企业需求之间适配;系统输出信息在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质量与需求之间适配。适配程度越高,越能满足使用者需求,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有用性认知,进而促进使用态度的转变,并最终对深层次使用产生影响。
  (7)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力
  数字化校园已发展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良好的信息技术集成能力可以为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平台,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关联和整合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在各系统间传送,为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统一展现的个性化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对数字化校园有用性的认知水平。
  2.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经验积累
  Nolan曾指出, 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 因为组织机构在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之前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前期常规使用过程、组织提供的培训与沟通环境支持下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对其在深层次使用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转变使用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能力。在数字化校园使用过程中,个体的创新能力大小决定其使用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进而对使用方式产生影响。因此,个体创新能力是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动力的来源。
  (3)有用性认知
  Davis在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态度时发现,个体对信息技术有用性的认知对其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有重要影响。[6] Seddon在信息系统成功研究中亦发现,有用性认知会影响信息系统使用,并进而影响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数字化校园不同系统的应用为个体完成多种类型的工作任务提供了可能,实现了使用者对应用有用性的认知。这一方面成为个体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积极掌握新技术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行为产生,如集成性使用或者创新性使用,这种深层次使用行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体的有用性认知会影响用户使用态度,从而推进数字化校园使用深度的变化。
  (4)使用态度
  使用者的态度能体现其估计使用结果的倾向(如积极或消极), 而由直接使用经验形成的使用态度则会对使用行为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持续使用研究发现,用户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是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行为,个体使用态度不仅影响着使用是否可持续,而且直接影响其深层次使用行为。
  四、结论
  本文在对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主要因素。组织从宏观层面着重管理与控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领导支持、制度规范、培训、沟通、信息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个人是微观层面具体的操作与使用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积累、创新能力、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并不是割裂的,不同层面因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后续还需要利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提取更多影响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为实现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7-000801,107-00J100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3JM8039)。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1-3).
  [3]冯鸟东,崔亚强,余淇.高等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新起点、新问题、新思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9-12.
  [4]王玮,廖勇.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评介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26-32.
  [5]黄松,郭伟.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与展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1-75.
  [6]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 IS Quarterly,1989,13(3):319-341.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