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E-mail: liubinzoutlook.com
海上风电行业一片火热。今年下半年,相关峰会和论坛正以每月一场的频率密集召开。整个行业仿佛在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曾经无活可干的海上施工船突然变得紧俏,如今市场上一船难求。
有媒体直接拟出“海上风电开启万亿级装备产业链”的标题。海上风电似乎已经成为近在咫尺的蛋糕,想要分得一杯羹者不计其数。但对整个行业来说,绝不应该盲目乐观,海上风电目前仍然受到高成本的制约,如何在降低成本与保障可靠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非易事。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海上风电已经出现“大干快上”的苗头。浙江、江苏、福建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均对海上风电规划进行了调整,这其中既有能源转型的考量,也有以资源换产业的因素。
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新能源产业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抢占先机很关键。目前国内海上风电仍处于初期阶段,缺少大规模开发的经验,地方政府更希望尽快在本省形成完整且具备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于是纷纷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而发电集团之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各大发电集团也在不断加快海上风电布局,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拿到的资源越多,就意味着在未来的转型之中更具主动权。
在竞争性配置政策驱动下,地方政府和发电集团对于核准、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变得更加积极。根据广东的政策,2019年新增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均需通过竞争性配置的方式确定投资主体和上网电价。在补贴退坡的推动下,海上风电也迎来一股“抢装潮”。
随着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逐年扩大,能源主管部门更希望通过竞争性配置推动技术进步,从而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但从固定电价补贴走向竞争性配置这段期间,“抢装潮”难以避免。
从开发业主角度来看,目前广东海上风电单位千瓦投资成本在17000—20000元之间,一个3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在57亿元左右,开发业主对上网电价的细微变化极其敏感。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反而更倾向于加快项目核准,吸引开发业主积极投入到资源开发中。
海上风电始终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过快地推动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始终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出于节省用海面积的考虑,目前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基本都使用5MW以上的大容量机组,仅广东省在2018年底前核准的项目就达到985万千瓦,而业内对于广东的风机产能能否跟得上大规模开发尚存疑虑。
并且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监测认证体系,许多厂家的大容量机组还没有拿到型式认证,难以有效地保障机组的可靠性。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从陆地走向深海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波折。无论如何,海上风电的各个参与方都需要尽更大的努力,不断积累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技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