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填挖方问题,使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
破坏,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风电场道路的建设成为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在一些植
被比较茂密的山区,人们把风电场的道路戏称“青山的一条条金腰带”。早期很多风电场在
建设时,将弃渣随意堆放在道路旁,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地质
灾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在风电场建设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治生
态环境的破坏。弃渣场就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方法,用来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风电
场工程的弃渣主要来源于风机基础、箱变基础、杆塔基础、场内道路、吊装场地平台等的
土石方开挖。
为了保护风电场的生态环境,场区应合理的设计弃渣场,其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
地质、周边敏感性因素、占地类型、容量、风机布置、运距、经济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
失危害等因素,尽量减少植被的破坏,最终明确弃渣场的数量、位置、尺寸、面积及容
量等。小编就从弃渣场的布设原则、防护设计与措施及施工要求等方面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从地形地貌来说,在山丘区宜选择荒沟、凹地、支毛沟等,平原区宜选择凹地、
荒地等,风沙区应避开风口和易产生风蚀的地方;
(2)根据地质情况判定弃渣场的地质稳定性及堆渣后的稳定性;
(3)避开居民点、公路、重要建(构)筑物、文物区及自然保护区等;
(4)应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林地及土地生产能力较好的区域;
(5)需合理计算弃渣场的容量,在不会形成较大弃渣高度的前提下,满足堆渣量要求;
(6)根据风机布置点位,合理选择渣场位置,在施工弃渣过程中减小弃渣的运距,节约
施工费用,做到切实经济可行;
(7)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全面布
局、科学配置;
(8)减少对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合理布设施工场地,同时对砂石料、弃土(石、渣)
采取分类集中堆放。
(1)把渣场看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堆渣体作为主要建筑物,周边排水、挡渣设施等为
次要永久建筑物;
(2)根据渣场的容量、堆渣高度、使用期限、失稳可能对下游造成的危害程度等选用适
宜的工程防护措施,并考虑与植物措施的结合,做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工程设计
标准和工程设计参数的确定必需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
(3)渣场排水设施应系统完善,自成体系,远截近送,因势利导;
(4)泥石流和滑坡防治选择刚性防护与柔性防护结合,做到多层防护,标本兼治,综合
治理;
(5)合理规划弃渣场场的位置,当弃渣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或改变了原地自然坡度
而形成裸露坡面时应采用植被恢复。
(1)渣体的防护
经理论分析,临时堆放的挖方,在坡度<土壤内摩擦角和无暴雨、大风的情况下,能
处于稳定的状态;但事实上,弃渣场必须修建挡渣墙,挡渣墙的稳定性涉及到抗滑、
抗倾覆和抗塌陷三个方面,满足以上三方面的稳定性要求,挡渣墙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挡土墙高度不大于10m,设置在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基底应埋于天然地面以下至少
1.0m,受水冲刷时应埋在冲刷线以下至少1.0m。排水孔间距为2~3m,上下错列设
置,排水孔的尺寸可为孔径为15cm的圆孔,横坡3%。最底一层排水孔的出水口应高
出自然地面线30cm~50cm,其进水口的底部应铺设30cm厚的粘土层,并夯实,以
防水份渗入基础。排水孔的进水口部分应设置粗粒料反滤层,以防孔道淤塞。此外在
渣场周围设置截排水沟,以防止汇水对渣场的冲刷。
(2)渣场表面的防护
弃渣场在弃渣过程中应当按照普通路基填筑方式,分层堆填,必要时应使用压路机
对弃渣碾压,使其满足基本的压实稳定性。待渣体稳定后恢复植被或复耕,以防止渣
场表面的水土流失。
(1)弃渣场弃渣前需清除原植被,对地面进行整平清除表层不少于50cm的软弱土层,
斜坡地段要顺坡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
(2)弃渣填筑边界边坡坡率不得陡于1:2.5,填筑分级高度不得大于6m,分级平台不
得小于3m,弃渣场最大填筑边坡高度不得大于30m,坡面可进行铺土种草绿化;
(3)渣场周边砌筑浆砌片石截水沟,截水沟的排水坡度不得缓于1.0%,当截水沟排水
坡度大于15%时,需设置跌坎,跌坎高0.3~0.6m;
(4)弃渣挡墙20m宽范围内的弃渣碾压密实,压实度K≥0.9;
(5)弃渣场表面和边坡采用清淤弃土或清除的地表种植土、表土等覆盖,覆土厚度不
少于0.5m,复耕或撒播草籽、乔灌结合绿化。
由于风电场弃渣场具有弃渣量大、水土流失危害大的特点,因此其选址显得尤为重要,是
水土保持设计的重点区域。在风电场建设工程中,应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弃渣的综
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弃渣量,并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弃渣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