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太阳能

请登录

注册

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海上风场尾流?

2017-10-04 14:35:20 远景风向标
A A
尾流是什么?看下图!这是否震撼到你了?!你看,通过风轮旋转面以后,风就形成了涡流。  这意思就是说,当上风向的风机吃饱喝足后,下风向的风机就只能吃剩饭冷菜了。来自风场的实际数据显示,当风向贯穿
     尾流是什么?看下图!这是否震撼到你了?!你看,通过风轮旋转面以后,风就形成了涡流。
 
  这意思就是说,当上风向的风机吃饱喝足后,下风向的风机就只能吃剩饭冷菜了。来自风场的实际数据显示,当风向贯穿风机,形成全尾流覆盖后,下风向风机的功率会下降50%。
 
  这对风场来说,算是最坏的消息了。
 
 
  那怎么办?要减小尾流的影响,需要严格计算风机的排布间距。不过,由于受风场投资建设、规划等方面的限制,也不可能为了减小尾流影响而设置过大的机位间距。按照业界通行的做法,风机之间的行间距大于5倍的风轮直径,列间距大于3倍的风轮直径。但实际的观测数据显示,即使当风机间距达到20倍的风轮直径时,尾流仍然可以导致数个百分点的功率损失。
 
  还有更坏的情况,尾流不仅会影响发电量,还会带来附加湍流。这就是说,尾流下湍流强度会显著增加,在额定风速下的湍流甚至会超过风机的设计强度。在相同风速下,大湍流会导致传动链运行状态频繁变化,加速部件疲劳损伤,进而缩短寿命。而且,在一些极端的风况下,尾流带来的附加湍流还会影响到风机的正常运转。所以,如何降低尾流影响一直都是学术界和行业专家们研究的热点课题。
 
 
  尾流涉及叶片气动、风模型、地表复杂度等非线性因素,如何建立真实有效的尾流模型是个既关键又很复杂的问题。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大学通过CFD仿真计算加上风洞实测校准,都提供了各自的尾流模型和关键控制因素的量化关系。
 
  可以说,尾流的理论研究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逐步完善,在算法复杂度、运算速度等方面也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变桨、偏航等控制手段对尾流的影响也可以准确衡量。当风机与风向有一定的夹角时,会产生类似甩尾的效应,尾流方向会产生偏离,从而减小对下风向风机的影响。有了类似的控制手段,下一步就是基于尾流模型,探索风场级的尾流协同控制方案。
 
 
  不过,理论研究是一码事,工程实践又是另外一个系统了。要从实际上减少尾流对发电量和载荷的影响,提高风场产能,减少疲劳损耗,需要形成一套能够被实践验证的风场协同尾流控制方法。
 
  这就不得不提及远景和美国一家顶尖的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了。2015年双方合作研发了一套尾流协同控制平台与算法。该算法通过对风场机群的机位和实际运行数据评估,调整尾流协同控制模型算法参数,从而让理论模型逼近实际状态。然后,根据主动偏航策略得到最优的控制矩阵。当“大脑”识别到某个风向时,会给不同的风机下发不同的偏航动作指令,从而实现全场尾流折损的最小化,最终提高整体的发电量。
 
  这一尾流协同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在位于江苏如东的12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内付诸工程实践。该风场尾流协同控制的实际运行数据,重新定义了学术界尾流模型的理论精度,将主动尾流控制推向了工程产品化的时代,实现了海上风电场尾流扇区发电量5%的提升。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