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
在周福贵看来,大家都非常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如何才能保持绿水青山呢?是不是限制风电开发就可以呢?不是,恰恰相反,只有合理有效地开发风电,才能有效和长久保持绿水青山。他呼吁,业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真正理解风电;各地政府也应该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大力支持风电事业。
《风能》:您如何评价三一重能的风电业务发展历程?
周福贵:经过多年的开拓,目前,风电已经成为三一集团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属于成长型业务,正在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整体而言,我们基本实现了最初设定的发展目标,在业内树立了三一重能的品牌影响力。近几年,我们还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适时进行了战略调整,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力争在未来几年跻身行业前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此过程中,由于对风电业务的投入不足、关注度不够,我们也经历过一些波折。我们认真吸取了经验和教训,集团层面十分看好这一产业,将它定位为核心业务,在资源上给予了大量倾斜。比如,在三一重能的高管团队中,有三人是集团董事,这在其他事业部中是没有先例的。
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将三一重能打造成风电行业的三一重工,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品牌。应该说,在中国的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是第一品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我们也期待三一重能在风电领域能够创造出如此成就。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们过去几年的新增装机总量还不算多,怎么就敢提第一?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既然涉足了风电,那么就要做到数一、数二,如果没有这个雄心,迟早会被淘汰。三一重工目前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处于第一,但创业时,面对那么多强大的竞争者,为什么敢提出来要做第一?我们要有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做,最终会实现的。当然,以三一重能目前的实力,要做到第一,还有一段路要走,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风能》:您刚才提及三一重能此前进行了战略调整,目前的效果如何?与三一集团的创业经历相比,哪个更艰辛?
周福贵:布局风电业务之初,我们采取了全产业链的经营策略,因为当时国内相关零部件制造业还不太成熟,无法确保供应。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基于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调整了战略,专注于主机研发和控制策略的开发,以及智慧风电场的运营管理,通过合作开发,引进全球顶级公司的整机设计技术,集合全球性价比最优的零部件,打造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风电机组,营造完美交付以及极致的客户体验。做出调整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科技的进步、产业的成熟。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外部找到优质的零部件企业;另一方面,做事情要专业,术业有专攻,我们必须专注在一个领域中,做大做强,这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调整至今,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这种策略得到了客户的普遍认同,他们看到我们很专业。另一方面,我们产品的运行情况很好,故障率大幅下降,利用小时数相应提高了很多。
要说哪个更辛苦,我觉得都辛苦,但是性质不一样。集团创业时,面对的主要难题是品牌知名度、资金,但那时的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只要有好产品,企业就可以壮大。现在,资金不是问题了,品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难点的是客户,他们的议价能力太强。此外,竞争也很激烈。不过,既然三一重工能够突破重围,做到中国第一,那么我相信三一重能在风电行业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最大优势:三一人勤奋。
《风能》:当前,风电开发在一些地方受阻,您如何看待这方面的问题?
周福贵:主要还是一些地方政府被一时的困难和政绩牵引,对风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我希望政府能够从长远角度看待风电,而不是局限在一时一事,也不是短时的政绩。
确实,任何事情都有利也有弊。过去在建风电场的过程中,有少数开发商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一些影响,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监管和加强自律等措施加以解决。
现在都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都认同这句话,但是如何才能保持绿水青山呢?是不是不开发风电,就可以保持呢?这个命题,大家应该去思考。在此,我呼吁全社会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风电,因为它为人类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我们曾粗略算过一笔账,一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电场,一年可以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7万吨和10万吨。我国现在风电累计装机已经达到1.7亿千瓦左右,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一台2MW机组的占地不到0.5亩,如果按照年利用小时数为2000小时计算,一年的直接经济收益就在200多万元。
因此,业内应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风电对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全社会真正理解风电。各地政府也应该大胆、大力地支持风电事业,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历史将证明,你们支持风电事业的发展,将是人民的功臣。
《风能》:您如何判断我国风电产业未来几年的走势?三一重能下一步的业务重心在哪些方面?
周福贵:我们认为明、后年,中国风电产业将面临一次调整,一方面是补贴没有及时到位;另一方面是“三北”地区的弃风限电虽然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对风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未来两年可能是一个调整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没有实力、不专注于客户的企业会被淘汰一批,行业面临着整合,产业集中会更高。企业必须在降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运营效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业发展重心转向低风速和海上地区已经日趋明显。此外,国际化也将是国内风电企业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在这些方面,三一重能都积极进行了布局。
在低风速风电机组研发上,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陆续推出专门针对低风速和超低风速风况的2MW平台机型和2.5MW平台机型。这两个平台的机型均采用新结构、新控制、新传动,拥有"高、大、长、轻、智"的技术特点,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能够有效降低风电开发的度电成本。比如,2.5MW平台机型是第三代超低风速2.5MW平台产品,轮毂高度最高可达145米,最大风轮直径为140米。在5米/秒的年平均风速下,年利用小时数高达2150小时。此外,该平台还具备优异的抗低温、冰冻、凝露、雷暴等能力,可以很好地适应中东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
对于海上风电,我们正在积极介入,从产品规划和资源开发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在浙江温州签署了潮间带风电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规划总装机120万千瓦,为国内最大的潮间带风电项目。我们计划经过3年—5年左右的发展,打造出一款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品。
国际化也是我们一直在推动的一项工作。三一重能的产品已经在美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批量投运。仅在埃塞俄比亚,我们就吊装了100多台机组,运行情况很好。对于未来,一方面,我们将借助三一重工良好的国家化品牌,在全球同步开展风电业务;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关注一些重点市场,比如南美、北美、中东和东南亚。此外,我们也在考虑自己投资建设风电项目。比如在印度,我们与当地政府签订了2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开发协议,在巴基斯坦、非洲都有绿地项目,我们也愿意与国内的开发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三一重能将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深挖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