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明所在的切吉西风电场,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度左右,常年狂风呼啸,严寒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图为李炜明检查设备。钟欣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22日早上7点40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嘹亮雄厚的口号声从远处传来,与初升的太阳一起将沉睡的塔拉滩“叫醒”。
“早上跑操,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为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加油打气。”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海南新能源发电部维护中心副主任李炜明告诉者。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地区,是黄河上游严重的风沙危害区和土地沙漠化地区。但由于海南州风力资源丰富,早在本世纪初,就在茶卡草原上建起了一座30多米高的测风塔,为后来海南州大规模开发风电奠定了基础。
“平日里,我们能待在风电场里,买零食和生活用品还要走30多公里去小卖铺买,最近的饭馆也在120公里以外,连改善伙食的机会都没有,好在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想起和兄弟们一起度过的艰辛日子,李炜明的眼角泛起了闪闪泪光。
李炜明所在的切吉西风电场,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度左右,常年狂风呼啸,严寒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天气,他们要爬上90米高的风塔,200多节攀爬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手脚配合往上走,尖厉的风沙、极寒的天气,加之高海拔的缺氧环境更是为攀爬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平均下来,我们一天大概要爬上爬下3到5个风机,上班的时间基本都是在风机顶或者在攀爬风机塔的过程中度过的。”李炜明一边说一边演示了攀爬风机的动作,90米高的风机塔上,刺骨的寒风瞬间可以将厚厚的棉服穿透,冷的让人直打哆嗦,给处理设备缺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由于风电场面积大,为了确保工作效率,他们只能每天早上出门干活前就带好中午的“干粮”,肚子饿的时候就在现场风一口,饭一口,匆匆填饱肚子,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早晨九点,保善营和颜生强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巡检工作,“虽然太阳已经半挂天空,但气温仍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徘徊。我们经常冻得都拿不起巡检设备了。”保善营说,虽然很艰苦,但再苦再累的工作总要有人来干啊!
但每当谈起电场员工的凝聚力,李炜明始终是一脸自豪,“大家都特别不服输。遇到问题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李炜明对塔拉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在塔拉滩上的茶卡、切吉风电场是在他的见证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在别人眼里看来,这里可能仅仅是处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环境中的风电场,而在他的眼里,日新月异的戈壁滩和一排排傲然挺立的风机,无异于他们用心呵护的“孩子”,每次“成长”和“蜕变”都会带给他们发自内心的欣喜。
如今,他们已在这里工作了七年,七年来,电站员工倾注在这片戈壁上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那些日日夜夜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风电场目前年利用小时达到2260.89小时,超出设计值20.58%,年发电量超出设计值20.56%,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而面对成绩和荣誉,李炜明淡定地说:“我是一个风电郎,远离家乡在外闯,晴天烈日照脸庞,雨天泥地印两行……”因为海拔高、紫外线强的原因,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因为日夜辛劳早已黑发染霜。即使经历了很多,但依然能看到他坚定的眼神和始终不忘初心的专注。(完)
原标题:青海戈壁滩上迎风而立的“风电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