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太阳能

请登录

注册

东北地区“窝电”顽疾待破 电力过剩仍然野蛮扩张

2018-06-07 17:03:02 大云网
A A
电力外送难,已成为近几年东北地区能源发展的痛点。为解决东北地区电力过剩等问题,日前,国家能源局再次对外发布了《关于推动东北地区电力

电力外送难,已成为近几年东北地区能源发展的“痛点”。

为解决东北地区电力过剩等问题,日前,国家能源局再次对外发布了《关于推动东北地区电力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结合东北地区电力产业发展及电力供需形势,大力推进电力供给侧和消费侧革命,优化电力结构,加快建设电力市场,加速实施技术创新,有序安排电力建设,从供需两侧加快推动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

所谓“窝电”是指,发出来的电无法向外输送并消化掉,是电力生产、输送、需求不匹配的表现。因此,“窝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电源无法外送,二是电量富余。

电力过剩“后遗症”显现

电力发展,被业内称之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近几年,东北三省经济下滑与东北电力过剩有很大的关联。

国务院讲师刘晓光、助理研究员时英撰文认为,我国经济面临普遍产能过剩与总需求不足问题,处于产业链上游、产能易增难减的重工业尤其严重,这是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东北地区经济形势严峻的直接原因。

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1省份GDP增速排名中,有5个省份经济增速低于6.9%,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其中,辽宁以3%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2016年第一季度,辽宁出现负增长,以-1.3%的增速排在末位。

有分析文章指出,电源建设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是东北严重“窝电”的重要成因,东北三省是“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地区。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电力消费评价增幅度为7.49%,但是,黑龙江省仅有2.09%,全国倒数第一,吉林为2.64%,全国倒数第二。虽然辽宁情况稍好为5.72%,但是,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记者了解,在东北,电力富余最为严重的是吉林省,吉林年富余电量超过了400亿千瓦时,吉林省内主要发电企业在2011-2014年度年亏损就超过高达10亿元。

近年来,东北地区电力需求放缓,发电企业连年亏损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东北电力产业过剩是有一定背景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早在2008年,我国为了拉动需求,推行了4万亿一揽子刺激投资计划,这刺激了东北地区的电力投资。

“东北火电机组与风能建设多,在风能建设中,其财税政策优惠大,补贴多。两者相加,火电和风能供电量增长过快,导致了电力过剩。”冯兴元认为。

电力“顽疾”缘何难除?

电力产能“高烧”久不退,也成了国家高层及相关部委的一大“心病”。针对东北地区“窝电”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层面,其政策近几年也在不断地出台,以期力促东北电力消纳。

例如,在2014年8月份,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5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的通知》以及今年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与日前出台的《意见》。

然而,国家政策的调控一次次地收紧“闸门”,其成效却甚微。可以说,目前,东北地区电力过剩及消纳似乎走进了“死胡同”,面临调而难控的尴尬。

在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解决东北地区“窝电”这一问题,4年前就应该做。

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东北地区“窝电”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全国电力还没有过剩的情况下,东北电力就早已显现出过剩的迹象。

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东北各种形式的发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东北电网最大电力负荷增长33%,电源装机增长66%,电源增长明显高于负荷增长。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世界能源蓝皮书课题组”日前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2016年,全国电力总体供过于求,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能力过剩相对突出,电力投资过剩局面或加剧。

这也意味着,东北电力供需结构失衡趋势越来越严重,全国性电力过剩明显。

优品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部朱映迪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是电力装机富余,再加上用电外送通道不畅,导致了东北地区“窝电”问题严重。

朱映迪举例说,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了2647万千瓦,有500万千瓦的火电和相应的风电送不出去。

来自能源局的数据现象,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3822小时、2742小时和3519小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且都低于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3969小时。

针对东北地区电力所存在的过剩问题,《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电力供需实现基本平衡,火电、风电利用小时数达到合理水平,弃风率显著下降。初步形成安全稳定、结构合理、调节灵活的电力系统,建立适应多种电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电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电源建设仍在继续。

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为9.47亿千瓦,但是,在建的火电装机容量还有1亿千瓦左右。

有分析文章指出,辽宁有292万千瓦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核电机组正在建设,此外,还有80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450万千瓦核电机组取得路条。在吉林,60万千瓦火电在建,260万千瓦取得路条。在黑龙江,195万千瓦火电在建,97万千瓦取得路条。

毫无疑问,东北三省预计将有2350万千瓦机组在建设,电力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电力消纳问题解决缓慢,既有市场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朱映迪说,在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出于政府考核目的野蛮式扩张风电、光伏等装机规模,加之企业盲从跟进,装机规模呈现野蛮增长态势。

“总的来说,在国家层面,电源规划缺位是导致东北电力投资无序的直接原因。”朱映迪说。

有业内观察者认为,虽然东北电力过剩严重,风电项目仍在建设,其原因在于,面对有限的优质风资源,没有企业愿意主动放弃,因为放弃布局就意味着未来不会再有参与的机会。水电、核电这些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也有利于带动疲软的地方经济。

华能集团从事风电业务的人士曾认为,如果华能考虑经济性而选择退出东北的风电市场,意味着将这块市场拱手让人,没有央企愿意这样做,东北的风电亏了,可以从西南水电找补回来,总体来看,集团层面是盈利的。

从供需两端一起发力

冯兴元认为,导致电力过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电力外送通道“窄”。

事实上,针对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的电源结构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也一直备受业内关注。

此次《意见》明确表示,要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控制火电与风电建设节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速推进煤电机组抄底排放和节能改造。

朱映迪说,从国际经验看,丹麦、德国被公认为是风电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欧洲国家。其中,丹麦与德国两个国家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而西班牙则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朱映迪认为,除了火电机组构成差异、电源结构差异等因素外,与周边国家联网情况是造成以上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丹麦、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联网密切,尽管本国风电会对本国火电造成一定挤压,但是,与周边国家强大的互联电网可以确保本国火电利用小时数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毫无疑问,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互联电网是保障火电利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以西班牙为例,由于西班牙在跨国联网方面较弱,也导致了其火电利用逐年下降。

“国外的案例是值得借鉴的。”朱映迪认为,东北地区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将东北电网放至全国电网的大范围。

在电力互联互通这个问题上,《意见》也明确,今年开工建设扎鲁特至青州±800千伏直流工程,2017年建成投产,促进东北地区各类电源外送。

有资料显示,华北、华东则是负荷中心,且未来本地发展火电空间越来越小,需要大量外来电补充供电缺口。

朱映迪说,如果东北电网可以大量供应华北以及华东,即可以解决东北的电力消纳问题,又可以缓解中东部分用电缺口。

然而,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在林伯强看来,即使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成功了,东北地区“窝电”的问题一时间也难以解决。

林伯强举例说,目前,电力全国性过剩,假如,东北将电卖给浙江,但是,浙江也处于过剩阶段,那么,浙江不可能从东北地区购买。

林伯强认为,除非东北的价格相对全国来说要低,针对价格低这一点,东北地区还没有能力来承担。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电力总体供过于求,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能力过剩相对突出。其中,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过剩最为严重,华北、华中、华东和南方部分省份总体富裕。

林伯强建议,东北地区电力产能过剩,目前,除了加快建设通道外,还要增加当地的需求,不应再增建电站,而应严格控制电力投资,从供需两端一起发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