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财报尚未披露,来自新集能源的一纸公告便让煤炭行业提前“暴雷”。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对下属杨村煤矿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8亿元。对上市企业而言,减值直接意味净利的减少,该消息一出,新集能源股价跌幅随之超过5%,全年盈利受此影响也将低于预期。
有分析认为,利用资产减值计提调节利润,近年已成为煤炭上市公司的惯用“伎俩”。随着各大煤企陆续公布2018年报,资产减值现象将进一步波及整个煤炭行业,上市煤企净利润或因此“损失”上百亿元。
下属煤矿受“去产能”影响
减值重创股价
此次减值源于新集能源所属的杨村煤矿。记者了解到,该矿于2012年9月核准建设,建设规模500万吨/年,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达23.34亿元。然而,因煤层赋存条件差、开采技术不经济等“先天不足”,其在建设5年后仍被列入“去产能”队伍。
根据公告,2018年12月初,国务院国资委已组织完成对杨村煤矿去产能项目的现场验收工作。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改走地下煤矿气化开采路线,对此将投资14.8亿元,建设年产液化天然气(LNG)11.9万吨,同时副产焦油3.82万吨/年、硫铵1.37万吨/年和粗苯1.66万吨/年的项目。同时对原有500万吨闲置产能实行置换交易,用于增加公司现金收入。
“虽然杨村煤矿地下煤炭气化开采科技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井筒、地上附着物等资产,但因资产用途发生改变,该事项可能导致原有的杨村煤矿资本性投入发生减值。”公告解释称。
对于投资者而言,新集能源的减值行为来得有些突然,二级市场随之异动。除消息发布当日出现暴跌,消息发布次日,新集能源股价以下跌8.3%大幅低开,随后一周均未有明显起色,直至1月11日下午3时以2.97元/股、0.68%涨幅的表现收盘。
“2018年前3季度,新集能源的表现一度被市场看好。半年报显示,其煤炭和电力业务量价齐升,收入同比分别上升34%、16%;三季度产销量环比虽稍有下滑,但多家投资机构预测认为,情况可在四季度实现恢复。在2018年报即将公布前实施减值,难免对全年利润造成影响,毕竟前3季度资产减值准备也只有1.65亿元。”一位资深分析师告诉记者。
暗藏风险的同时
或为业绩增长埋下“伏笔”
杨村煤矿开建5年,为何偏偏选在此时计提减值?这一行为,又将给新集能源带来哪些影响?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看来,新集能源的做法虽显突兀,却也非无迹可寻。“此前受利好环境影响,各大煤企纷纷扩充产能,但2012年杨村煤矿开建之际,恰好也是煤炭行业下行的开始。尤其2012-2015年,新集能源亏损严重、更名为ST新集,自然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建设。这也是为何杨村煤矿5年仍未建成投产,但为‘保壳’,集团公司又不敢轻易作出减值决定。”
上述未具名分析师也称,受外部低迷煤市、内部发展限制等影响,新集能源在2014-2015年一度陷入退市边缘,直至2016年利润才勉强转负为正。“在当时连续亏损的情况下,计提减值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带来摘牌风险。如今,企业重新积累了利润空间,还有‘去产能’政策作为背景,及时将杨村煤矿500万吨产能置换出去,其实是一种适时止损的做法。”
谈及影响,包括邢雷在内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资产减值虽暗藏风险,给投资者信心、企业声誉等带来负面效应。但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该做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因减值准备的转出,可让出售该资产的账面余额小于市价而盈利;二是因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可为企业下一年度盈利腾出更多空间。
“预测来看,煤炭行业在2019年可能出现整体下滑,形势不算乐观。尽早甩掉杨村煤矿这个‘包袱’,不仅可减轻集团经营负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业绩,让2019年环比等数据不至于太难看。换句话说,2018年盈利基数低了,2019年即便出现亏损,差距也不会显得太大。”上述分析师表示。
减值给煤炭行业
带来百亿元级“损失”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新集能源的做法其实并非个案。以2015-2017年为例,新能泰山、兖州煤业、山煤国际等10余家上市煤企,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值。有统计显示,煤炭行业在上述3年的平均减值规模达135亿左右,这也是2000年以来上市煤企减值量最高的三年。除表现相对稳定的原神华集团,资产减值已成为吞噬上市煤企利润的主要因素。尽管2018年业绩尚未集中公布,目前仍有多方预测称,因减值带来的煤炭利润损失或超100亿元。
一方面,频繁减值与煤炭行业环境息息相关。邢雷指出,由于煤矿投资周期较长,“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莫测的市场“变化”。煤价下行,一个矿就可能面临“建成即亏损”的局面,因此不得不计提减值。同时,近两年大规模的“去产能”等政策也波及企业经营,“投资期可能尚无这些变化,可一旦列入‘去产能’目标,势必造成资产减值。”
另一方面,资产减值实际也是一种风险的集中释放,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前“扫雷”,为未来盈利打下基础。“与其慢慢陷入危机,不如一次性先亏个够,甩掉包袱后在下一年度‘轻松上阵’。还有一种可能是,某企业今年能赚100亿,明年预计只有10亿元利润,为了不让数据差得太大,今年故意通过减值等手段把利润做到60亿,‘藏’30亿留给明年。”一位分析人士这样比喻。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为‘操控’利润,还是提前缓冲经营压力,说到底,业绩优劣仍取决于行业及公司发展的基本面。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对列入‘去产能’行列的煤矿要格外注意,提早作出风险判断、规避损失。”邢雷提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