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山之南,茫茫戈壁腹地,孕育了一个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也孕育了一座国家优质工程——国电哈密煤电一体化2×660兆瓦工程。
2017年11月10日,从北京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国电哈密煤电一体化2×660兆瓦工程荣获规格最高的国家级质量奖、也是中国工程建筑质量方面最高荣誉——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这是国电集团在新疆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工程,也是西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火电工程。
这项荣誉,是对“永无止境、创造一流”企业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对哈密煤电人“诚信尽责、忠诚敬业”职业精神的最高褒奖,更是哈密煤电公司献给十九大的厚礼。
该工程由国电哈密煤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建设,由西北电力设计院和国电龙源工程公司联合总承包,山东诚信监理公司负责监理,江苏电建三公司、山东电建三公司、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工程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15年12月16日、2016年2月2日竣工投产。
知难而上 发扬敢为人先精神
2011年,国家能源局部署了被誉为“电力丝绸之路” 的“疆电外送”首个特高压项目——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电哈密煤电一体化2×660兆瓦工程作为重要支撑电源项目由此应运而生。
项目位于新疆哈密南部戈壁荒漠深处,地处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罗布泊边缘,方圆近百公里荒无人烟,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冬季天寒地冻,夏天酷暑难耐,每年春夏之季,则随时可能遇到强沙尘暴天气。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这些奋斗者2012年毅然走进了荒漠开展前期工作,2013年建设大军进驻工地,他们住板房、喝苦水,克服重重困难,坚守着清苦和孤寂,坚守着能源开发和“疆电外送”的神圣责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再次踏进这片戈壁大漠,发现眼前为之一亮,巍峨高耸的锅炉房、烟囱和冷却塔,像大漠瀚海的灯塔一样点燃生命的航标。行走在生活区、厂区,绿树鲜花充满生机,花园式公寓、完善的运动场所,有一种别样的壮阔和美丽。站在风景之外,看到的是诗意和美丽,走进风景之内,才会深深的体味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和诸多艰辛。
过去的几年里,建设者们凭借坚毅的决心,突破一道道难题,在戈壁大漠上硬生生地筑起一座工程质量优、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煤电企业,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站位高远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项目建设伊始,哈密煤电公司就确立了“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建设目标,始终秉承“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的理念,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
虽然工程地处祖国西部偏远地区,但哈密煤电公司坚持一流标准,高度注重节能环保工作。同时,将“绿色国电”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将“绿色”摆在重要位置。
工程设计过程中处处体现绿色理念。由于新疆哈密地区极度缺水,在机组设计选型时采取间接空冷机组,年平均耗水指标远低于国家指标要求,机组年耗水达到0.078立方米每吉瓦秒,较国家标准降低38%,年节约用水达38.5万吨。另外,优化总平面布置设计,通过主厂房采用侧煤仓布置、生产辅助和附属建筑紧凑布置等措施,减少了占地,厂区占地面积仅26.94公顷。工程充分体现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四节一环保”绿色电站理念,突出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等特点。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绿色”理念亦得到充分体现。在茫茫戈壁沙漠,水堪比黄金,看似无垠的戈壁滩的生态环境也是极度脆弱的,覆盖在戈壁地表上的保护层一旦破坏极难恢复。所以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自然成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按照总平面规划布置优化土地利用,减少临时用地面积,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施工中减少土方开挖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严控建筑垃圾、噪音和水污染、扬尘。凭借严苛的环保施工,工程通过了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组织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验收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审验收。
科技创新 引领产业进步升级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电集团向来注重科技创新,在工程建设之初,就以该工程为依托,安排了《超超临界机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燃用高碱金属煤大容量超超临界锅炉燃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两大课题研究。哈密煤电公司积极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充分借助研究院、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随着当今世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智慧电厂的建设势在必行。哈密煤电公司委托国网湖南电科院开展了“火电机组智能控制系统(简称PIC系统)”研究及应用攻关,最终实现机组启动准备、并网、升负荷、解列、停机全过程智能控制,这是机组自启停功能在国内首次应用于燃用高钠煤机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智能化水平,提升了网源协调控制性能。
在2016年中国自动化学会发电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评价会上,专家们如是评价:“此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个系统是建设智能电厂的一个很好组件,建议推广应用。”该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度电力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疆准东地区和哈密地区作为已探明的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煤炭基地,已在逐渐扩大开发。该地区煤质着火温度低、燃尽率高、燃烧经济性高、且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但碱金属(钙、钠、钾)含量较高,具有严重的结渣、沾污特性,极大威胁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为此,哈密煤电公司会同西北电力设计院、哈尔滨锅炉厂及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了高钠煤燃烧调整专项技术攻关,从设计选型、优化运行方式等各方面入手,最终为锅炉安全、经济燃烧高碱金属煤提供了最优综合解决方案,机组试运至今燃烧稳定,未发生锅炉结焦现象。该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电力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目前,该工程已累计荣获12项省部级QC成果奖、8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取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工法获评电力建设工法……艰辛的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工程2016年分别以94.148%、94.51%的高分通过国电集团达标投产验收,被《中国电力报》进行了深度报道;档案一性次高标准通过验收,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国档案报》进行了深度报道。工程自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以来,赢得了多方专家和业内人士的称赞,俨然成为火电建设的一张名片。
机组性能考核试验显示,供电煤耗、锅炉热效率、汽机热耗、厂用电率、空预器漏风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优于设计值,达到目前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
项目的建成,成功将新疆哈密地区高钠低热值煤炭就地转换成电能,送到了数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为促进新疆地区优势资源转换,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本工程的建成对国电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推电力行业“走出去”具有示范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