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力圆桌项目在京举办了专家座谈会。法国能源政策专家MycleSchneider发布了《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该报告提供了全球核电厂数据概览,包括运营、生产和建设等信息,并对现有及潜在的核能国家的新建项目状态作出评估。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核能产业的发展以及核能发电量的提升为世界核能发电量的增长贡献了主要力量。同时,未来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大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新建核电机组将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从过去以“第二代”核电技术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代”核电技术为主,技术创新的路径也从过去的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着力打造核电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6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同比上升1.4%
从全球总体情况来看,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共有31个国家拥有在运核电站,2016年全球核能净发电量达2476太瓦时,较2015年增长了1.4%,但仍低于2000年核电发电量,且比历史峰值——2006年的核能发电量下降6.9%。而2016年全球核能发电量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中国核能发电量的攀升。
据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我国核电运行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为2105.1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56%,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5.07%。诚如MycleSchneider所言:“虽然核电在中国整体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其稳定的增长仍为世界核能发电量增加的主因。”
除了在核能发电量上的贡献外,中国在在建机组数量上亦有着不俗的表现。对此,《报告》指出,2016年共有10座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位于中国;今年上半年有2座反应堆开始并网发电,而中国的阳江核电4号机组就成为其中之一,而且另外一座投运的核电反应堆虽然位于巴基斯坦,但也是由中国的核电公司负责承建,该反应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已实现商运的核电机组。
对于中国在核电领域的贡献,《报告》在前言部分也指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未来十年全球早期建设的第一批核电站将迎来集中退役潮,中国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全球核电工业的重要建设者、继承者和发展者。
“十三五”将成中国核电发展关键时期
梳理《报告》记者发现,中国核电产业在多个方面已然成为全球核电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光鲜成绩的背后则是中国多年的不懈努力。
据记者了解,中国核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彼时,中国核电在设备等方面完全需要进口,技术水平较国外有一定差距。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走出国门,设备国产化率达85%以上,核电技术水平实现了大跨越。
除了肯定中国在核电领域的成绩外,《报告》还对目前我国核电机组的堆型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役核电机组95%是压水堆,其中M310机型及其改进型CPR1000、CP1000占到在役机组总数的70%,这种被业内称为“二代加”的核电机组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造价和发电成本比较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是我国现阶段核能发电的主力。
当然,我国核电堆型的建设不仅仅止步于“二代加”,而是朝着三代核电技术不断迈进。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多个在建核电机组采用的是世界上主流的三代核电技术。如福清核电5号、6号以及防城港核电3号、4号机组采用的就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目前4台机组正按照工期顺利推进;浙江三门核电站及山东海阳核电站则采用的是国际公认的“革命型”三代核电技术AP1000,AP1000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寿期由40年延长到60年,对系统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东台山的2台机组采用的则是法国第三代压水堆EPR,由法国AREVA公司负责设计和建造,其中1号机组也是全球第三台EPR机组。
《报告》同时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建核电的主要机型将包括“华龙一号”、CAP1000、CAP1400、快中子堆以及高温气冷堆等。
另外,《报告》也明确,“十三五”将成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核电新项目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此背景下,《报告》认为,按照上述规划要求,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规模将达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而重点将是在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三代核电技术的机组。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中国核电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
我国核安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
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核安全方面,《报告》也有所着墨。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建及在运机组数量位列全球第三。我国核电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按照纵深防御的理念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性能指标位于国际同类机组前列;在建机组质量受控,新建核电机组设计指标满足国际最新核安全标准,具备较为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运行核电机组、民用研究堆持续保持安全运行良好记录,核电厂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
另外,《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核安全保障体系也渐趋完善。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先进国家有关安全标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核安全法》作为规定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的顶层法律,已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为保障核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加强自身的安全保障以及核安全的监管体系外,如何消除核电的“邻避效应”也成为我国核电产业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核电事业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主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回应公众对核电行业发展的重大关切,寻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开始成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公众开放日等形式定期与公众进行交流成为核电企业的“必修课”。
在此方面,我国核电企业早已开始行动。如全球第五大核电运营商中广核从2013年开始,将每年的8月7日确定为“中广核公众开放体验日”。在日常各大核电基地邀请、接待公众参观的基础上,公开透明全面升级,通过举行专题体验活动、座谈会、邀请参观、新媒体直播、开设夏令营等各种活动,进一步向外界传递核电清洁、环保的属性。
当然,在此方面,我国核电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报告》也提出了多点建议,如公众参与的法规需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以及进一步提升企业公众沟通人员能力等等。“各核电企业需要共同进步,真正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夯实核安全工作基础,按照《核安全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沟通和公众参与程序,共享共建核安全高效发展的社会生态圈,提升公众认同度。”《报告》总结道。
原标题:中国核电: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 打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