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由亚洲开发银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清洁供暖与炊事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对当前国内外清洁采暖的发展现状及障碍进行了深度分析。
“能源转型远未成功”,这是与会专家的一致共识。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全球依然使用传统的低效、污染能源取暖做饭的人数共28亿,占全球人口的 38%;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有 19 亿人,占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的 49%。以中国为例,虽然很多农村都实现了户户通电甚至是通网络,但依然有 33%,约 4.6亿多人口没有用上清洁能源取暖做饭,大多还是柴火和散煤生活做饭,家里还是传统的土炕取暖。
我国清洁取暖现状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集中供暖燃料以煤炭为主导,需求的增长给供应链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取暖清洁化转型凸显重要地位。
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超低排放的清洁化燃煤、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
图1: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面积占比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天然气供暖面积约22亿平方米、电供暖面积约4亿平方米、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约35亿平方米、地热供暖面积约5亿平方米、生物质能清洁供暖面积约2亿平方米、工业余热供暖面积约1亿平方米。太阳能供暖主要以辅助供暖形式存在,目前供暖面积较小。
发展期主要瓶颈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的通知》。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雾霾严重城市化地区的散煤供暖清洁化。
图2: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目标
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现有条件下,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仍以天然气为主,对此,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宝贵的天然气不应用于承担各地供暖的基础负荷。清洁取暖问题与建筑性能、电力供应、燃气供应诸多问题密切相关,必须统一考虑,综合协调。”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研究发现制约取暖清洁化转型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方缺乏灵活的规划。清洁取暖面广而分散,且各地优势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需要地方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来实现区域内清洁供暖比例的提高。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研究发现,各地缺乏有针对性的规划制定方案,且各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不足,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余热及其他供暖方式缺乏布局,经济性差,区域优化困难。
市场缺乏公平的价格机制。事实上,热价、天然气价、电价等均执行地方政府统一定价,市场化调节能力有限。电力和热力生产的实际成本很难被真实反映出来,余热和其他燃料投入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可再生能源同样缺少积极的价格信号,无法与煤炭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整体而言,市场环境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来促进价格的公开透明,提高热源经济性的支撑能力不足。
需求侧基础建设有待提高。建筑保温是清洁取暖的基础,北方采暖区很多老旧建筑物建筑围护结构能效差,造成严重的热量流失和资源浪费,不利于降低供暖成本。IEA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到2014年期间对北方超过7.1亿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虽然高能效的新建建筑在快速发展,但节能建筑在庞大的建筑基数下占比依然很小,急需对老旧建筑物进行深度能源改造和建设高性能的新增建筑。
供应侧能源潜力挖掘不足。北方清洁供暖领域,资源总量有限、补贴需求较大的天然气供暖和电供暖总量占比超过80%,相比之下,具有较大的市场和节能潜力的地热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等可再生热源挖掘投入不足,造成天然气供暖期存在严重缺口、投资运行依赖补贴的现状。
总体而言,清洁取暖市场存在广阔发展空间,自上而下高效的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相互协调,建设高性能建筑物和能源多元化利用双管齐下,才能为我国北方清洁取暖注入可持续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