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刚刚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召开本次研讨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引领世界循环流化床清洁燃烧技术水平,开发更高参数、更大容量的流化床锅炉,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高质量发电设备。”在3月21日召开的“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总结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自主研发超临界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专家组(简称流化床专家组)组长马怀新表示。
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超临界60万千瓦流化床锅炉技术,推动了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际进步,被国际能源组织认定为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对世界洁净煤燃烧技术的重大贡献。
“在当前煤电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一起研究和探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流化床发电技术的创新经验,对下一步如何科学发展煤电,如何帮助煤电走出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相关负责人在上述座谈会上谈道。
专家建议尽快启动超超临界示范工程
“现在行业内整体上已经有了很系统的技术储备,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启动60万千瓦超超临界流化床发电技术示范工程,推动相关设备的开发研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主任、流化床专家组副组长张科在上述会议上表示。
记者注意到,对于超超临界流化床发电技术的发展,国家相关能源规划里有明确要求。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章节里提到:“推进自主产权的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CFB发电技术示范。”而在《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里,只是强调了“适时开展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技术研究”。
“从2014年开始,在超临界流化床锅炉成功投运的基础上,在国家能源局的组织下,东方 电气开始向着更高等级的66万千瓦、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流化床锅炉技术迈进,完成66万千瓦超超临界和高效超超循环流化床锅炉初步方案设计。”中国东方 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 电气)副总经理徐鹏在会上介绍道。
作为世界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应用电站——四川白马流化床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吴星家建议:“尽快启动60万千瓦超超临界流化床锅炉研制和示范工程两个方面的工作。”对此,东方 电气集团东方 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 锅炉)总经理唐勇也提出同样建议。唐勇还建议:“可以集国家和行业力量,多推出几个示范工程。”
马怀新在总结世界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项目成功经验时谈道:“把研发和项目实施过程紧密结合,避免研发、使用两张皮,这是60万千瓦流化床项目研发的又一成功经验。”据马怀新介绍,该项目的研发采取了与一般项目不同的特殊措施,从预可研开始就确立了组织专家组共同攻关、成果共享、研发与项目紧密结合、把研发落实在实施的项目上等重大原则。
“重大创新需要项目支持。白马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示范项目的同步落地,为科技成果尽快得到落实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条件。”对于下一阶段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流化床锅炉如何尽快运用,徐鹏建议,在开展科技研发的同时,应该坚持同步明确示范应用项目。
电站辅机国产化需要进一步推动
“在推进流化床发电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全面掌握技术能力,一定要有一些别人偷不去、拿不走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化床专家组副组长岳光溪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经过流化床专家组多次调研比选发现,国内很多电站配套辅机的技术水平能够完全满足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需要,尤其在耐火材料、制粉工艺方面技术优势突出。
“下一步在研发超超临界流化床发电技术时,一定要注重整体技术的经济性,不要老是用国外的材料,要整体考虑国产化问题。业主要勇于‘吃螃蟹’,要多多支持‘中国制造’。”马怀新在会上着重强调。
在流化床专家组看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技术,其中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专家组一开始就确定了把辅机研发摆到与主机同等位置上,用了很大精力调研了全国相关配套辅机厂,并与他们的技术研发人员交换了专家组的意见。
据了解,60万千瓦超临界流化床锅炉主要配套辅机,诸如要求提供的单台设备容量等,当时都是国内和世界未曾生产过的产品。因此,流化床专家组对诸如影响厂用电主要因素的辅机(一、二次风机)和影响安全因素的设备(紧急补水系统、耐磨耐火材料)以及水动力计算等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分别召开了专题会议,仅一、二次风机参数选取就召开了三次会议。“60万千瓦流化床机组实现了一次成功投运,配套设备的同步研发,应该说功不可没。”马怀新分析道。
“要高度重视辅机配套技术的系统性,使辅机与主机达到完美的最优配合,使整个发电机组保持安全、环保、高效,把中国的辅机做到世界最好水平。”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冬在会上谈道。
“以前更多地提‘政产学研用’,我觉得还应加一个‘辅’,应该提倡一种‘政产学研用辅’六位一体创新体系的建立。”徐鹏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徐鹏介绍,这个“辅”就是强调形成各环节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国家实验室等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这其中包括装备企业与用户、与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建立以装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在我国自主研发超临界60万千瓦流化床技术时,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层面的专家组,这是保证整个技术研发成功和工程项目顺利落地的重要平台和模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献斌在会上分析道。
在谈到下一步推动超超临界流化床技术发展时,东方 锅炉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修奎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应该有一个国家层面的长设专家组,来整体统筹推进技术的研发和项目的落地。”
伴随超临界60万千瓦流化床锅炉研发应运而生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自主研发专家组,从2006年9月成立,至今已逾十年。专家组是集“政产学研用辅”有机大融合的创新形式,涵盖了全国从事流化床研究、制造、设计、调试、运行各领域的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国家发改办能源[2008]1776号文件明确专家组职责为“负责技术方案和重大课题论证、评审及相关工作”。
“这个独立的专家组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主要创新点之一。这一形式,有利于改变‘空中楼阁式的闭门造车’和‘互相封锁,单打独斗’的研发格局。十多年来,专家组不负重托,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了技术参谋的作用。”马怀新介绍。
“重大创新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尤其是以装备企业为主体。”徐鹏在上述会议上强调。在徐鹏看来,装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牵头去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衔接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为企业形成具有独占地位的综合竞争优势,具有天然的内生动力。“如何充分发挥好各方面创新要素合力,建立起以装备企业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与相关各方面力量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创新。”徐鹏向《中国电力报》记者分析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对未来超超临界流化床技术的环保性能尤为关注。“要根据国家的环保指标要求对超超临界流化床锅炉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促进流化床技术的继续进步。”柴发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