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合同额近4000亿元,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达到世界500强第448位标准……这是中建三局2017年的成绩单。多年来,中建三局稳居中国建筑工程局系统第一名,位列湖北百强企业三甲,在建筑行业影响颇大。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中建三局这些成绩的取得其来有自。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后,三局成为首批进入攀枝花的建设队伍,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山辟路,建设攀枝花特区。其后,三局转战三线建设的多个战场,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的见证者、排头兵。
三线建设结束后,后人把那一时期凝聚的共同价值理念概括为“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其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一道,成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中,“三线”精神融入到了几代三局人的血脉中,律动在几代三局人的脉搏中,成就了今天中建三局“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争先文化,成为企业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中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
艰苦创业——孕育争先文化的不凡品格
长达十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是三局历史上充满艰难险阻的十年。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三局建设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一扎根就投入到建设中,用艰苦创业的精神,完成了一项项重点工程,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蜕变。
在云马机械厂施工中,“女子排”有个叫程立芳的小姑娘,20来岁来到项目。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从不叫苦叫累。项目有一半工程在山体里,需要开山放炮。当时机械设备不足,需要人工打炮眼,程立芳踊跃报名。打一个炮眼需要挥动大铁锤数百下,男子尚且吃力,一个女孩子更不敢想象。但程立芳没有被吓退。刚开始,她只能抡几十锤,慢慢地增加到几百锤,到后来可以一次性挥动一千锤,工友们都喊她“千锤姑娘”。同时期“男子排”有个叫陈道光的小伙,因为能连续挥动三千锤被称为“三千锤小伙”。正是有了他们这样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三局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这个项目268个单位工程、11.47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为三局在三线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西南山区,三局作为首批进入攀枝花的建设队伍,肩负国家队的使命,发扬不畏难、不畏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胜利完成了三线建设任务,同时也孕育了我局传承至今的争先文化,形成了争先文化体系中“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的企业品格,她强调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胆略与智慧,彰显敢闯敢试、敢拼敢赢的气魄与胸襟。直到今天,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激励和鞭策着三局人艰苦创业、奋勇争先,企业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建筑集团各子企业第一,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榜首。
团结协作——形成争先文化的宏阔视野
在三线建设时期,物资匮乏,各自为战是万万行不通的,动员集体力量“团结协作”便成为其时三局建设者们的普遍共识。
刚到渡口时,三局驻扎在金沙江边,那里烂泥横生,气候多变,三局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没有自来水,干部、职工就用扁担到100多米深的悬崖下挑水;没有厨房,他们就用三块石头架起一口锅,生火做饭;没有宿舍,他们就把山洞、猪圈、马棚改造成简陋的住房;设备物资运不进来,他们就肩扛手抬,把施工机具送上山;机械设备不足,他们就人工搅拌混凝土,用手推车运送砂浆和砖块。
渡口“八闯将”之一的杜永义是三局三公司职工,在“干打垒”住房建设中,由于缺乏资金和材料,只能就地取材。住房需要草盖顶,杜永义就带领大家每天走上20多里路,每人割100多斤草回来;砖不够用,他就带领大家边学边干,保证用砖的需求。他们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顺利建成了“干打垒”住房。
1965年邓小平视察渡口建设情况
可以说,“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滋养了争先文化,并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滋生了争先文化体系中“高端引领 和合生赢”的市场观,坚持推进战略合作,追求与业主合作共赢。正是缘于“团结协作”精神的滋养,才有了后来三局与中国建筑其他兄弟单位甚或外部单位组成联合体,在市场开拓中赢得先机,如与中海地产、中建设计、中建基金组成联合体中标被誉为“雄安第一标”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与中交航组成联合体中标中建系统首座千米跨径级特大型长江大桥——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
无私奉献——赋予争先文化以家国情怀
在三线建设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感召下集结的三局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坚定舍身报国的宏伟信念,用行动诠释着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为三线建设挥洒青春热血、贡献智慧力量的奉献精神。
三局初创时期诞生了“六金花”之一的杨桂兰。时为三局建筑材料公司一名普通砖瓦工的她,当年还是个不满17岁的花季少女。为满足建设中对砖瓦的需求,砖窑一烧好,就要提前出砖。杨桂兰几次硬往窑里钻,领导和同志们都拦着她说:“这活不是女娃娃干的。”不管说什么,她就是听不进去,窑里温度高达70多度,高温烤焦她的头发,烤糊了她的手套,烫伤了她的手,可她就是不肯停止。大家被她舍身忘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全力投入到生产中,公司每天的出砖量也由以前的600块,提高到1000多块。后来她任改码组组长,为增加出坯量,带动大家苦练基本功,一个月下来,组员不但突破每天7000块的定额,还有九人创造了改码15000块的纪录。
1966年2月,三局二公司奉命调迁贵州平坝,那时交通不便,车辆很少,为了早日到达施工前线,100多名干部职工递交决心书,申请走路去平坝。有个叫蒋显正的混凝土工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放弃探亲机会请求加入步行大军。那时没有柏油路、高速公路,都是些山间小路,有的连路都没有。同志们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有的职工嘴唇枯裂,有的职工双脚打起血泡,有的职工甚至鼻血流个不止,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十天走了近千里路,比预定时间提前四天到达昆明。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得知消息,亲自接见了这支队伍,称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铁脚板队”。在云南省委的关怀下,大家乘车于1966年3月7日到达平坝,迅速投身于火热的三线建设。
铁脚板队
“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把争先文化提升到道德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为争先文化体系中“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品质保障 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重诺守信 成就客户”的服务观,始终把满意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造福社会作为我们的价值准绳。本着这样一种家国情怀,三局建设者肩负国家队使命,背井离乡、走南闯北、踏遍荆棘,足迹遍布30余个省市区,以最优质的服务回馈客户、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出征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也门等国家,为全人类拓展幸福空间。涌现出“发明达人”杜建国、“大城工匠”刘军安、“架起中巴文化连心桥”的“文化使者”雷霞等一批模范代表,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了三局力量。
勇于创新——发掘争先文化的活力源泉
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三局在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试验研究室,开展各项建筑科研活动。十年间,科技创新工作从未停滞,不仅成功试验研究了山砂利用、防水混凝土、电热温度控制连接、软土地基振动打桩等近20项应用技术,还首次应用并不断改进了滑模施工、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新工艺,为三局高效、快速完成三线建设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后三局进军湖北、出征深圳,在中国的超高层房建中率先实施滑模工艺,创造了彪炳中国建筑史册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进入21世纪,又在全球率先开展“预筑落成法”“单塔多笼循环运行施工电梯”“整体自动顶升回转式多吊机集成运行平台”等技术探索并成功运用,为世界建筑发展贡献了“三局智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她为争先文化提供了精神支撑,成为争先文化体系中“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的源头。不仅是科技创新创造,此后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无论是体制变革,还是管理升级,无不昭示了“勇于创新”的要义:率先坚定走出去战略,从“给饭吃”到“找饭吃”;率先开始项目法施工,打破铁饭碗,实行责任制;率先实行项目全额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业内先河;率先提出“一整合、两消灭、三集中”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深入实行“双推”(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推行项目降本增效);率先实行董事会制度,在中建总公司第一家构建了党委常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三大日常决策平台;率先推进全面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率先推行441总承包管理模式……“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争先文化,要求我们善于借鉴、勇于突破、敢于变革,成为流动在争先文化血脉中的又一重要因子,是三局纵横市场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几十年来,“三线精神”在中建三局深深扎根,成为我们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凝聚为我们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的初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度,实现一次又一次超越,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国资报告》杂志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