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煤改气,假设(增气)在华北地区,放在全国也主要是华北地区,误差不会太大。”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肖瑞青表示,根据测算,肖瑞青和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预测,2018年天然气供应充足,主要地区(华北地区)不会发生“气荒”。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威胁,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作为课题协调单位,与包括政府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20多家有影响力的机构合作,于2013年10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中国煤控研究项目)。
肖瑞青是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课题组“煤改气”部分的研究人员,在8月3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煤控研究项目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他介绍,据统计,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为2373亿立方米,2018年天然气需求为2650-2750亿立方米。2018年散煤减量约6000万吨左右,比2017年的散煤减量要低,引发天然气的增量约为150亿立方米,假设煤改气净增量主要在今冬明春(2018年11月15日-2019年3月15日)的华北地区(主要涉及京津冀鲁豫陕晋)消费,每天净增需求为8300万立方米。
而在华北区域新增供应有:南气北送管道气今冬3000万立方米/日、明春6000万立方米/日;陕京四县增输1000万立方米/日;中海油天然气LNG供应1400万立方米/日;储气库增加供应1250万立方米/日;大连LNG、双6储气库向华北增输700万立方米/日。
“加起来基本上可以满足,还不包括其他的供应源。”肖瑞青说,“基本上可以满足(华北地区)今年气代煤需要的供应。”
徐博主要负责课题组“煤改气”部分,他还补充,为了民生不讲成本是不能持久的,最主要的是储气库要建起来,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长久之计,但是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大气十条取得成效,但是“气荒带来了一点瑕疵”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实行五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得到来明显的改善和提升。8月31日,由中国煤控研究项目发布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2018》指出,相比2013年,2017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大气重污染天数平均减少22天;京津冀从75天减少到28天,长三角从21天减少到3天,珠三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2017年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可以说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荒带来了一点瑕疵。”肖瑞青坦言。
2018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散煤治理仍是重中之重。《行动计划》对重点区域的划分有了新的调整,在“大气十条”中,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此次重点领域改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行动计划》同时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
大会上,中国煤控研究项目还发布了《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指出,2017 年“气荒”之后,重点区域“气代煤”项目规划和推进趋于理性,目前多地政策已经转向“电代煤”。
以“电代煤”项目为主的北京地区来看,2017年冬季,北京地区电网冬季最大负荷已经达到 1915.7万千瓦,其中采暖负荷占比约 37%,较去年同期采暖负荷占比增长约6.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电网夜间最低负荷达到1326.4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19.5%,这说明“电代煤”等电采暖负荷在夜间的增长比例更为突出。
北方LNG接收能力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提升,“气代煤”仍面临不少难点
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预测,2020年前,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仍较快增长,季节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受经济和政策因素双重驱动,预计2018-202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增250-300亿立方米。预计2018年全国天然气需求超过2800亿立方米,受资源和基础设施约束,预计天然气消费量为2650-2680亿立方米,有约120-150亿立方米的需求缺口。
《报告》指出,北方LNG 接收能力短期内难有较大提升。而受到南北管网互联互通的限制,南方投产的 LNG 接收站对于缓解北方季节供需矛盾作用有限。近期国家加快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但是储气设施建设周期较长,从规划到投产需要 3 年以上。此外,进口天然气减供风险和价格风险依然突出。
2018年“气代煤”仍面临不少难点。肖瑞青就“煤改气”部分的内容进行汇报时还指出,天然气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注意,也会影响气代煤的推进,要加强散煤的管理,防止已经实现气代煤的用户重新使用散煤;从流通领域看,加强天然气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天然气的生产、运输、储存、调峰、价格等。因此在2018年要吸取2017年的教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气代煤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