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清远35千伏黄牛滩变电站综合改造结束,正式纳入清远局调控中心集中监控运行,标志着南方电网广东公司35千伏-500千伏变电站全面实现集中监控,在南方电网范围内率先全面实现调控一体化。
这意味着南方电网广东公司所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已经转由地市局调控中心集中监视并远程控制,不再需要运行人员分散到各个站点进行监控,实现了减员增效,优化了资源配置,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事故处理和停送电等工作的效率。
送电复电“秒”处理
按照传统的变电站操作模式,进行开关送电、断电操作时,首先由调控中心调度人员打电话给变电站运行人员,发出操作指令,变电站人员收到指令后编写现场操作票,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操作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对开关实施操作,操作完成后,电话回复调度人员,待调度人员确认后,整个送电或断电操作才算完成。
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后,进行开关分合操作时,调度人员不再需要电话指令变电站人员,直接在调控中心远程控制即可,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幅度提升了效率。
根据南方电网广东调控中心测算,相比传统方式,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平均一次开关操作能节约时间4.95分钟。据统计,2017年该公司累计开展开关远方控制约4万次,节省操作时间约3305小时。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在广东珠海登陆,南方电网广东珠海、茂名、云浮等10余个地区变电站和线路受损停运,200万供电用户受到影响。由于已经实施调控一体化,调度员可以实现“秒”处理,快速强送线路,在抢修完工后也能够快速操作复电,珠海电网和澳门供电通道得以迅速恢复,并在两天内基本恢复台风影响其他区域供电,大幅缩短了用户停电时间。
据统计,今年南方电网广东公司已利用远方控制进行事故和故障处置约1000次,累计节约处置时间约770小时,效率明显提升,故障后复电时间大幅缩短。
国际一流“少”时间
为进一步提升调控一体化运作效能,南方电网广东公司在佛山、东莞局大力推进调度端线路程序化远方操作试点,通过智能顺序操作、综合防误和全过程智能安全校核,有效提升操作效率,防控电气误操作和人身伤害风险,输电线路由“运行”至“冷备用”之间的状态转换操作由调度端一键完成,耗时由30分钟降至2分钟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已有111座变电站具备程序化远方操作功能。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将调度网络发令平台功能和程序化操作功能无缝融合,开发并实用化调度端智能防误程序化操作模块,目前东莞调度全部线路停送操作均通过该系统完成,覆盖184座变电站,其中61座变电站常态应用程序化操作。
艰难建设“短”周期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和运行,不是简单的监控职责和操作权限转移,还需要对大量的软硬件实施改造。
2017年初,南方电网广东公司经过梳理,将未集中监控的100座变电站纳入督办改造计划,要求年内完成变电站整体综合自动化改造、对重点设备进行功能升级、对软件控制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改造。为确保完成调控一体化改造任务,南方电网广东调控中心多次协调设备、物资、物流等部门,落实改造项目,确保物资到位,多次协调南网总调及有关供电局优化停电安排。经多方共同努力,至2017年12月12日,南方电网广东公司35千伏-500千伏变电站集中监控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主网调控一体化。
位于清远阳山县的35千伏黄牛滩变电站是纳入改造督办的变电站之一,该站地处偏远、设备老化陈旧,要实现调控一体化,需要更换35千伏电压互感器、避雷器、计量箱和多套保护装置,需要增加自动化及通信设备,改造工作量大、时间紧、难度大。清远供电局各级管理人员高度关注,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有序组织停电、拆旧、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并使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旧避雷针铁件检查等工作,仅用150天的施工时间,就将35千伏黄牛滩变电站成功升级为110千伏变电站并完成了调控一体化改造。
国际领先“高”标准
南方电网广东调控中心调度部潘远介绍,推行调控一体化模式,对变电站进行集中监视和遥控,能实现资源的灵活配置,优化供电局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减员增效的长远效益,对提高电网运行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
调控一体化模式下,220千伏及以下集中监控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500千伏集中监控变电站少人值守,全网设备由地市供电局调控中心负责统一监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若采取传统有人值班模式,平均约需6人/站,实施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平均1个变电站配置不到1.5个巡检人员,按此测算,2017年可减员约600人,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供电局结构性缺员问题。
南方电网广东公司将按高标准持续推进调控一体化建设,推广隔离刀闸远方控制、线路程序化远方控制、35千伏及以下保护重合闸远方投退等技术的应用,力争在“十三五”末期达到调控一体化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