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电共建极大地方便了山区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
“家里用电不着急,供电所里有亲戚。”一张小卡片,让服务更亲近。
编者按:
遵义,黔北重镇,因为历史上那次重要的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近日,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吸引了众多关注,关注点却是2010年即发端于贵州电网遵义供电局的村电共建模式——为方便村民交电费,供电局与当地政府合作,将收费点设在村里,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缴费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的收费方式似乎是一种技术倒退。然而,正是这看似原始的收费设置,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后,服务内容已经远超出收费范畴,成为一个全新的平台,让供电企业提升服务、让村民便利致富、让新农村积极发展,而且这一作用仍在日益提升。因此,针对“办法是否太土”的疑虑,遵义市政府可以态度鲜明地表示:村电共建是遵义供电局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不仅当前要重视,下一步更需大力推广。
结合实际寻路径,是创先的根本。供电企业要有过硬的管理与技术,更要立足于当地群众。百姓心中有杆秤,同样是衡量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尺。在这方面,遵义供电局的探索不无启示。
村电共建那么好,是否该在全贵州、乃至全南网推广?回答是谨慎的。
村电共建能否一统村寨?带着大大小小的疑问,“走进新国企”采访团结束了3天的行程。记者们发现,执行者敢于面对疑虑,在信息化时代“走老路”的背后,是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里,村电共建是最合适的处理,而有时候合适的,就是先进的。
是否多此一举?
贵州在全国算是经济落后的省份,但在遵义这一全省最大的工业城市,落后感并不明显。
采访团车行途经3个县份,沿途很多村庄甚至可以用漂亮来形容。一些村民用5吨吊车建造新房,墙上挂着巨大的宣传画,写着醒目的大字:用电比用煤更划算。
在遵义县南白镇后坝村,记者在村委会看到很多牌匾,除了村电共建以外,还有不同部门开办的各种书库以及气象服务等诸多项目。在这里,服务意识与经济现象相融相伴。
然而,走进近乎华丽的房屋,会看到主人仍随意把饭碗往地上一摆,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对村民来说,房子格局可以变,装束打扮可以变,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接受度却很差。
用何种方式交电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在遵义的农村地区交电费,早已不止一种选择。遵义县供电局局长汪毅说,围绕收费的方式,供电局可谓绞尽脑汁,柜台、银行、上网、预付费,但都不能彻底解决交费难问题。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民陈家才家境殷实,但至今只接受一种交电费的模式:就是一手交钱、一手接发票。对于其他模式,他一律表示“不熟悉、不放心、怕按错键”。他认为,一手交钱一手拿发票的模式“至少还要20年,得等我们老了,懂电脑的小娃儿当家后,才有可能换”。
据相关调查显示,类似现象在农村极其普遍,甚至在城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群中也普遍存在。不少老人在每月发了退休工资后,一定要拿着存折去银行打一遍,称之为“上账”,黑字上了白纸,方才放心。交费要在营业厅当面点清,也属此理。
正因如此,即使可以选择的方式日渐增多,当遵义供电局在“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中征求意见时,“交费难”仍是群众重点关注的话题。至此,遵义供电局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各行各路,我推我的新模式,你交你的“长途”费;二是结合村民需求研究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选择前者,供电局省心无过;选择后者,等于惹“麻烦”上身,因为在许多村民心中,供电局是一个万能“部门”,只要与电扯上点关系,都归它管。
遵义县供电局三合供电所所长安一华坦言,对供电局而言,银行代扣等方式显然更方便,如果仅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设置村电共建点,显然并无好处。但缜密研究后,遵义供电局最终决定按照公司党组“切实解决群众用电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部署,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联合地方党委政府构建“村电共建”模式,解决群众“交费难”的问题。
村电共建虽然需要相应投入,对供电局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银行代扣等模式一样要支出相关手续费。单从经营的角度来分析,村电共建也是可持续的,绝非仅是“叫好”之举。
到底好在哪里?
这片被称为“转折之城”的土地,似乎从来不缺少打拼的斗志。徐仲权副县长告诉记者,遵义县要在2015年率先实现小康。“步入小康,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电。”徐仲权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证电力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地方政府与电网公司合作”这样的话本身就是一种谬误,“政府与供电本是一体,不分彼此”。
说起村电共建,徐仲权说:“这是和村民连心的事情,供电的党支部、村里的党支部并肩战斗,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徐仲权认为,“连心”,不仅源于村电共建的初衷,更在于村电共建的不断发展完善。2010年,遵义供电局初设村电共建试点时,初衷很简单,就是因为有群众反映交费不便。而村电共建点的设置,效果也很显著,目前遵义市境内284个共建点,每月可为村民节约费用约962万元,这还不包括村民外出交费的时间成本。
等遵义的老百姓都认可了网上交费等模式,村电共建是否还有存在必要?面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过的所有政府官员和供电局负责人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徐仲权就认为,“开始必要,现在还开始了华丽的转身。”
从具体业务看来,村电共建的服务范围正在扩大。村民看到了南网的标识,就认为这里就是营业厅,于是,迁表、报装、更名等业务都可以在共建点完成。他们在这里提供相关证件、填申请,工作人员拍照后通过QQ传到供电所,村民就只需在家等候上门服务。遵义供电局印了一张服务卡片,上面写着:“家里用电不着急,供电所里有亲戚。”
在提供业务咨询、业务办理、进行安全用电技能培训以外,“南网连心桥”得以让村民与外出打工的亲人交流,甚至通过支部联建帮助村民解决道路交通或饮水困难、联系专家协助村民发展特色经济等等,各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正在依托村电共建这一平台广泛开展。湄潭供电局党支部书记徐兴强说,“能帮的我们就帮一帮”,很多员工事实上当起了义工,客串着“村官”。但农村发展、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有时候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不过在村民看来,服务已经非常完美。仁怀市鲁班镇尚礼村村民杜富伦说:“他们太好了,找不着意见提。”
通过支部联建,村电共建“叫好又叫座”,产生的效益非常显著——这种效益既体现为农村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为社会效益、政治效益。
与采访团同行调研的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胡钰认为,村电共建是一个“细胞工程”,这个细胞是指“社会细胞”,它服务的是村、学校、农户,连接的是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细胞”。村电共建把这些“细胞”联系起来,激发它们的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南网为全社会所做的一个巨大贡献。同时,它更是一个“地基工程”,夯实了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夯实了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也夯实了“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未来可以怎样?
无论村民们如何固守传统,村电共建的收费功能终将消失,这几乎毋庸置疑。而以目前的局面来看,村电共建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出了交电费的范围,它是在特定的区域,地方党委政府与央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携手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载体之一。这种携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促进了经济发展,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有鉴于此,村电共建的发展思路也已变得十分明确。
从贵州电网的角度来看,村电共建其实只是便民服务的措施之一。在不同的地区会结合不同的实际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贵州电网公司总经理唐广学表示,要在地市、县、乡政府所在地打造城乡居民半小时交费圈,重点解决农村边远地区“路费比电费贵”的问题。2013年,计划新建942个便民服务点,给农村群众带来方便和实惠。
在遵义市,村电共建这一模式正合实际。遵义市副市长余泠说,村电共建这一模式要逐步推开,目前已建成的点覆盖了1/3的区域,希望能在2015年实现全市范围的覆盖。他提出,下一步,要在有条件而未开展村电共建的地方,按照地方无偿提供房间、供电单位提供设备的模式,加紧开展村电共建工作;条件较差的地方,也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村电共建这件事抓起来。显然,在余泠看来,村电共建绝不仅是交费的窗口,更是政企合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平台。
而在遵义供电局的规划中,很多细致的工作已开始全面部署。在各共建点支部联建持续开展的情况下,很多全局性的策划也正在推进之中。据遵义供电局局长谭绍鹏介绍,今年,遵义供电局将继续新建130个共建点,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偏远客户的服务网络。当前,遵义供电局正携手市安监、教育、环保及新闻媒体等单位部门,开展系列安全文化活动,以及“安全节约用电知识进课堂”活动,编制了《安全用电知识(教材版)》和动画光盘,发放到1300多所中小学,预期将用3到5年时间完成110余万中小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普及,并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基本普及全市750万人的目标。而这些工作,多将通过村电共建这个平台来发挥作用。
■核心启示
1 为民服务一定要有看得着、摸得到的载体,老百姓才会放心。
2 对供电局而言,有装表接电、抄表收费、故障抢修等业务细分,但在老百姓看来,都跟电有关,都找供电所。这看似简单常识的背后,却是服务的全新出发点。
3 借用村电共建点里的电脑,村民可以跟远方的亲人视频对话。供电部门的举手之劳,却成了老百姓心中的雪中送炭,“搭把手”成就“心连心”。
■声音
在中央企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经验交流会和总结会上分别指出:“遵义供电局‘村电共建’模式得到了中央创先办的肯定和推广”;“遵义供电局推行的‘村电共建’模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国务委员、原国资委主任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