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云南电网公司成功实现500千伏大理变电站巡视机器人与主站联调对接,标志着该公司在南方电网率先实现公司级机器人主站对公司范围内机器人集中管理。
巡视机器人与主站联调对接后,从设备台账、业务规范、数据格式、通讯接口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整合,为变电站巡视机器人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实现了云南电网变电站机器人巡视的集中管控,以及变电站机器人巡视作业从作业计划、工单分配、站内巡视、数据回传、数据分析、巡视作业绩效管控的“闭环管理”。同时,运行人员日常的巡视维护工作可以完全由机器人替代,运行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设备运维数据分析和管控中,切实将一线员工减负落到实处。
云南电网公司通过集控平台对变电站巡视机器人进行管理。欧阳婷婷 摄
打破“孤岛”格局提升机器人巡视使用效率
近年来,随着云南电网公司管辖的变电站范围扩大,运维人员的工作量增大,劳动强度明显增加,使用变电站机器人巡视能有效避免由于外界因素影响,或巡检人员主观原因导致巡检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严重故障设备或雷雨高温等特殊工况给变电站巡视人员带来的风险。变电站运维人员从简单重复、繁重的巡视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投入到重点作业现场管理中,大大降低作业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不足导致事故发生,有效提高运维效率。
“以500千伏草铺变电站为例,全站检测表计共将近400块,有600多个测温点,采用人工巡视两组共4人,全面巡视变电站一次大概需要3天时间,如果采用机器人巡视,现场只需要两个人,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草铺变电站的现场巡维工作。”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科长王纪渝介绍。
据了解自2012年开展变电站机器人巡视以来,目前云南电网公司共11家供电局31个变电站拥有巡视机器人,共计41套。
2017年,昆明供电局在南方电网率先成立了机器人作业班;保山供电局则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变电站机器人巡视全覆盖。
“新科技的引入使传统的巡视工作更安全、更高效,公司巡视机器人自建设以来,到目前共开展了5699次巡检任务。从机器人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王纪渝说,当前,变电站机器人的利用率相对还比较低,不能满足覆盖率和准确率双100%的要求。此外,巡检结果需要人工回传到南方电网公司4A系统,巡视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效跟踪和监控,常常出现无故停运、偏离航道、误报警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变电站机器人孤岛式(离线)运行方式造成的,因为变电站巡视任务的编制都是在4A系统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无法监控出巡视是由人工还是机器人完成。”
为加强变电站机器人巡视作业的统一管理和监控,促进变电站机器人建设规范化,自2017年开始,云南电网公司展开变电站巡视机器人集控主站的建设攻坚,提升变电站机器人巡视的使用效率,让设备更好地为电网服务。
依靠科技将一线员工减负落到实处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云南电网公司已经实现了变电站机器人巡视的全闭环作业,作业任务在4A系统发布以后,主站端自动获取作业任务并分发到对应的变电站,指挥机器人自动执行巡检任务,巡检过程数据和任务结论自动返回到4A系统,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云南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机房内,变电站巡视机器人的集控平台能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云南电网公司所有机器人的数量、工作状态、机器人本体报警数量,机器人巡视的可见光及视频信息、微气象等多种信息。云南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技术部主任于辉说,“通过集控平台,云南电网公司已经实现全省机器人巡视任务的统一管理和执行情况监控。”
2018年4月,云南电网公司在南方电网率先编制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设备巡视作业指导书》,通过制定变电站机器人通信规范、接口及数据规范,统一规范了变电站机器人的建设模式。王纪渝表示,“500千伏大理变电站巡视机器人与主站的成功联调对接,标志着公司在南方电网率先实现了4A系统、机器人巡视主站和站端变电站机器人后台的纵向贯通,并实现了机器人巡视主站和设备状态监测评价中心的横向对接,全面扭转了南方电网公司各变电站机器人巡视台账、巡视、数据分析等孤立的格局。”
开展变电站巡视机器人集控主站建设有什么推广价值?
“变电站机器人巡视作业全闭环作业,大大提高了巡视作业效率,转变了传统变电站机器人巡视的作业模式。”王纪渝说,“机器人应用‘孤岛’的打破,作业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实时监控机器人巡视作业的整个执行过程,并能将巡视结果自动回传对接到相应的计划任务书。”运行人员日常的巡视维护工作可以完全由机器人替代,为一线员工减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设备运维质量。同时,在进行巡视结果数据分析时,通过大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便于深度挖掘和利用当前或历史的巡检数据,找出设备存在的潜在缺陷,全面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
此外,在管理上,管理人员可以更精确掌握全省所有机器人的运行状态、任务制定和执行情况、巡视结果等信息,极大地促进变电站机器人的有效运用,提高变电站的运维效率,依靠科技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切实将一线员工减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