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High Level
Conversation
高端对话
肖世杰,1962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历任福建永安火电厂副厂长,福建湄洲湾电厂生产筹备处主任,福建省电力局局长助理兼福州电业局局长,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2008年10月至今,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盘点2010年,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硕果满枝:科技奖项创历史新高,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大关,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研究检测中心建成投运,国家电网公司(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破土动工,旗下上市公司国电南瑞超过1500万股增发顺利完成……全院“十一五”发展,由此画上了圆满句号。
正值岁末年初,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之际,《高端对话》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肖世杰面对面,探寻这家我国电力科技和产业界大名鼎鼎的企业,书写一个个传奇背后的故事。
运筹帷幄
在全球坐标中定位
《高端对话》 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国网电科院来说,翻过的是辉煌一页。处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的历史节点上,这一页的意义非同寻常。可以说,为“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肖世杰 国网电科院从电力自动化领域的专业性科研院所向具备更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综合型科研单位和大型产业企业转变,是“十一五”的鲜明特征之一。2010年取得的各项成果,实际上是这种转变的必然结果。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网电科院重组整合成立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和“三强一好”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电力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我认为,发展战略、战略规划是纲。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靠技术、靠管理,更重要的是靠成功的战略引领。国网电科院的跨越发展,是自觉融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的结果;是抓住了一系列机遇,对科研、产业、和运行管理方式进行主动变革创新的结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大潮中,我们积极探索企业战略转型,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方式由应用型和试验型科研向核心技术研发转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全院工作支撑智能电网、科研开发围绕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依托智能电网、检测试验服务智能电网”的工作思路,依托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以来,我院确立了围绕三大核心领域(以电力行业为核心市场领域,以电气设备为核心产业领域,以测控技术为核心技术领域),瞄准三大技术方向(引领国际电力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科学技术,电网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拓展的发展思路。加大科研产业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国内首套1000兆瓦级汽轮发电机组励磁系统,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新一代调配一体化系统、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等产品,充分体现了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
过去三年里,我们不断加强战略发展布局。2009年,深入实施产业重组和学科整合,实现了由专业性科研院所向综合性科研产业单位的转变,确定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检测试验、技术服务与咨询四大核心业务。2010年,围绕四大核心业务,以加快构建“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基建、大服务”体系为主要手段,形成核心业务间既相互独立运作又相互促进依存的运行机制。目前,我院已经具备覆盖智能电网各环节的专业研究机构,基本形成以电力自动化产业为龙头,中低压一次设备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产业布局,构建了电力系统从发电到用电各环节,从高压到低压各电压等级,从硬件到软件的检测体系:包括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智能用电研究检测中心、国家高电压计量站、实验验证中心、电气设备检测中心、软件质量评测中心等。这样的战略布局,为未来持续快速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我们的目标是,把国网电科院打造成国家电网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试验检测中心和设备制造中心”,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一句话,国网电科院要在全球坐标中找准定位,锻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引领
全面占领行业高地
《高端对话》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创新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更把创新驱动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国网电科院作为我国电力科技行业领军企业,取得了哪些创新成就,未来发展有何新规划?
肖世杰 国网电科院确实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是国家发改委设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和经济运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电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质检总局设立的“国家高电压计量站”、国家能源局设立的“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及“智能用电研究检测中心”的依托单位,等等。
持续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实际上,国网电科院几年来的发展,紧紧扣住了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以研究中心为统领、研究所为骨干、产业公司研发中心为基础、外部科研力量为协同,我院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样一个大研发体系。三年来,我们加速推进原始创新,在基础与机理性研究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引领电力科技发展方向;加速推进应用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效益突破。
2010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25%,完成科技项目78项,6个科研团队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团队命名,7个实验室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
通过持续自主创新,我院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2008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奖励4项、公司及省部级奖励128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大幅提升;新增专利授权331项,超过两院重组整合前三十多年的总和。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我院就有“基于静态和暂态安全稳定模式的大电网在线预防控制方法”和“电网雷害分布确定方法”两项成果获得我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其中发明专利“基于静态和暂态安全稳定模式的大电网在线预防控制方法”还入围金奖推荐项目。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由单一的内涵增长向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保持和放大电网自动化、水电自动化、信息通信、工业控制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以新能源接入和监控、智能配用电、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电力一次设备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们加快做大做强的有力支撑。
今后,我们将深入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大研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规划、科研开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科技管理能力。加强科研战略研究,加强科技引领作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科技管理水平,造就一支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成果落地
科技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高端对话》 科技成果要落地、要运用于生产,关键在转化。我国大量科研成果之所以在实验室束之高阁,与产业化方向脱节是个重要原因。国网电科院,被称为有一项成果就能孵化一个产业,而且产业化步伐不只局限在国内,还不断向国际市场拓展。请肖院长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肖世杰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直属企业(单位)的国网电科院,已经成为我国电力、水利及轨道交通等行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它既是研究机构也是产业基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发展道路。比如,自主开发的调度自动化集成系统,是国内调度自动化高端市场领域的主力产品。调速、励磁系统获得业界认同,最终在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中频频胜出,促进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我院通过电力测控同源技术拓展而发展起来的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产品,也由不为用户所认知,到通过搏击市场、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而成为行业的知名产品,从1996年获得第一个伊朗德黑兰地铁电力监控系统项目算起,至2010年底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2%。
依靠科研和产业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国网电科院实现了从依靠“输血”的科研机构向具备“造血”机能的高科技企业的转身。同时,大力开展重大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向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发电控制等相关产业拓展。我院已经形成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水利水电及新能源、信息通信、智能化电器设备、轨道交通及工业自动化、电线电缆及高压附件等六个技术优势明显、主营业务突出的产业集群,拥有40余个系列、2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近年来,我院成功攻克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电网智能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承担了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建设等一批试点工程,建设了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试验设施、提供了以南瑞大电网控制技术创新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研究成果,研制了国内首套1000兆瓦级汽轮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大型集群风电智能控制系统和风电接入稳控系统、新一代调配一体化系统ON3000、全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CEV1000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一批关键设备,成功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ARP-300系列新一代(超、特)高压继电保护产品。
电网自动化、水利水电自动化、信息通信、工业控制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产业群逐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电网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南瑞”品牌已成为中国电力装备行业高品质的象征,并成为“国家电网”企业品牌的重要子品牌。
与此同时,国网电科院的高端应用技术成果已经走出国门,向海外市场拓展。水电厂监控自动化产品、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与产品等出口东南亚、欧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苏丹国调能量管理系统项目、沙特国家电力公司火电励磁系统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改变了这些电力高端设备海外市场长期被欧洲公司占据的历史。
走出国门找市场、求发展。我院正有序布局国际营销网络,驻菲律宾办事处、驻沙特办事处开展实际运营,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国际项目管理能力,积极向工程总包商角色转变,提高资质等级和项目总体实施能力。还与埃森哲、IBM、GE、KEMA等国际大型企业、咨询机构、检测机构合作,利用智能电网技术等自身优势,在营销、技术咨询、检测、产业等领域展开国际合作。
智能电网
转型发展鲜活样本
《高端对话》 智能电网作为一个新产业,前景广阔。很多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我省专门制定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说,国网电科院代表了我国智能电网行业的研究和制造水平,智能电网也是国网电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鲜活样本。请肖院长介绍相关情况和发展规划。
肖世杰 在国家电网公司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国第一个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由我院建设运行。建成后将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装备支撑,同时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电子信息和电力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去年全国“两会”上,智能电网建设问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当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技术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智能电网的攻关建设,是我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科技攻关,在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深入开展智能电网战略研究,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智能变电站系统、全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系列化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等一批电网智能化关键设备研制成功,深度参与了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智能电网试点工程,有力支撑了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目前,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我院将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跨越发展的步伐,尽快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电力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电工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同时,作为江苏省、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的牵头单位,我们还将承担起引领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重任,使智能电网产业与新能源、互联网经济、物联网技术相促进、相融合,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方面的力度更大、步伐更快,这为我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入落实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统筹部署,整合科研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检测能力,集中开展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设备研发,努力建设成为智能电网技术引领者、智能电网装备提供者和智能电网人才培训中心,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技术主导、装备支撑和人才引领作用,实现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快速发展壮大。
创新管理
软科学提升硬实力
《高端对话》 肖院长,自担任国网电科院“掌门人”特别是去年以来,您对创新管理高度重视,无论是战略管理、科研和产业管理,还是运行管理等,都抓得有条不紊。为什么?成效如何?
肖世杰 回顾国网电科院这几年的发展,是在变革中不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的过程。我们通过科研、产业和运行管理方式的变革,初步构建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检测试验、技术服务与咨询四大核心业务的战略布局;我们抓住了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机遇,实现了科研实力和产业规模的飞跃;我们依靠掌握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在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牢牢掌握了竞争优势和主动权,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在我院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完成后,我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和扩大创新的优势,如何强化管理、提升素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
去年,我参加了IBM公司举办的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境外培训班。作为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企业,IBM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一流技术、科学管理和战略引领都是重要因素。我们看到,科学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因此,要实现成为国际一流电力科研机构和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国网电科院必须以创新为动力,管理为基础,素质提升为途径,在科研开发、产业发展、运行管理方式转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在提升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上取得重大进展,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0年,我院加快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步伐,全面夯实“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基建、大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基础,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初步建立了以规划为统领的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引入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实现规划与计划的对接;向纵深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持续加强规章制度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强化风险管控;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ERP项目试点成功上线。举例来说,为了进一步完善大研发体系,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我们出台了重大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等4项相关规定,加快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进程。
2011年,加快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全院上下的愿望和共识,我们将全面推进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加快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基建、大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这是实施我院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深化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三集”和“五大”是我院运行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来说,“三集”是要提升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优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全面提升核心资源的管控能力和配置效率;“五大”则侧重于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研发、生产、营销、基建、服务等要素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分配。
未来几年,将是国网电科院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我们将以“不怕变、变不怕、怕不变”的勇气和胸怀,坚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精于合作”的干事创业理念,努力建设“四强一高”(科研开发支撑引领作用强、科技产业盈利能力强、检测试验权威性强、咨询服务专业素质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电力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为我国电力及相关行业科技创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钟 虹 向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