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省西昌市驱车1个多小时一路向东,蜿蜒起伏的公路通村入户。这里坐落着一座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新村里,砖瓦房宽敞明亮,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一应俱全,电力设施齐备、光纤网络畅通……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大凉山腹地,看望慰问彝区贫困群众,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满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担当,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扶贫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精准靶向 促进资源优势转化
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形同“孤岛”,举目都是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
而这里拥有丰沛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随着四川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凉山与贫困落后奋力抗争,一点点摆脱贫困的枷锁。
国网四川电力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电网攻坚,积极做好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工作,发挥大电网作用,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二五”末,包括溪洛渡、官地、锦屏一二级在内的一批国家巨型、大型电站在凉山投产,乌东德等一批国家巨型电站也正在施工建设。在凉山水电风生水起的时候,国家根据凉山的资源禀赋,继续在凉山布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基地建设。经核准的风电基地规划场址达121个,规划总规模1048.6万千瓦;光伏发电规划总规模500万千瓦。如今的凉山,已经初步形成了“风光水”清洁能源黄金组合的格局。
随着国家级水、风、光电源点在凉山的落地,国网四川电力持续加大在凉山的电网建设投入,“十二五”期间,在凉山累计投资216亿元,建成±800千伏换流站1座,500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14座,110千伏变电站32座,35千伏变电站103座,10千伏线路长度约1.2万千米。
以锦苏特高压为代表,凉山已经形成了±800千伏、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及35千伏、10千伏的梯次配置,覆盖全州,既有电力外送高速通道,又有220千伏等与外送通道相支撑的电力输送内网。
依托强大的电网,2011年以来,国网四川电力以年均55.95%的增速,累计为凉山州外送清洁能源3645.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4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从我国西南的凉山输送到华东、华中,输送到上海、重庆等地,在服务全国用电需求的同时,为该州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清洁能源的开发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对凉山州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可谓是“锦上添花”。
伴随着对清洁能源越来越巨大、迫切的需求,以我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目标,凉山州的转型跨越亦是立于强劲的发展风口上。到“十三五”末,凉山州的清洁电源总装机规模将达到3732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装机2986万千瓦、风电装机568万千瓦、光伏装机178万千瓦。而在未来的5~10年,凉山州清洁能源外送将达到每年2000亿千瓦时以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显著。
造血输智 光明与梦想齐飞
在电网攻坚的同时,国网四川电力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方式,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6月,初夏,置身于凉山州喜德县阿吼村,从产业基地里望去,百合摇曳着翠绿的身姿静待花开,羊群悠闲地在山坡上散步,索玛花正在山壁上怒放……
村貌的变化直观鲜明。昔日黄泥涂壁的阿吼村已经变成产业园区,这片土地见证和记录着梦想的绽放。
阿吼村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彝族聚居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却是外出务工。这个只有128户人的村子,贫困户多达53户。如何发挥特色优势,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国网四川电力从间接参与者变为直接参与者,在邀请专业人士对阿吼村土壤、水质进行化验后,决定发展特色药材羌活、百合、雪桃以及山羊、土鸡等种养殖产业,形成了具有阿吼村特色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两年多时间,阿吼村种养殖项目初具规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5500多元。
造血式扶贫将穷困地区的产业放在首位,将有效并真正实现脱贫,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有些贫困户经营能力相对较弱,缺地、缺人等问题。国网四川电力派驻驻村书记和干部,结合当地特色,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彝兴”“丽火”等绿色品牌,帮助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现代特色农牧业发展。这样一来,村民在驻村书记的带领下,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
要彻底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问题,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一根竖线,左右点上三个点,代表一棵小树;几根竖线,上端被涂黑,画上小短线,代表“笼”。这些简笔画的主人叫赫勒石妹,这是他刚当巡线工时用来记录工作的。没有念过一天书、多年来靠种土豆和玉米维持一家人生计的赫勒石妹,是“智力帮扶”培训班首批27名青年之一,通过电工技能培训,他成为了一名巡线工。这位曾经在黄土地里讨生活的彝族汉子如今每月能拿3000元以上的工资,连他家在内的27个家庭在2016年全部脱贫。
达子是个年轻的姑娘,曾经一度想辍学回家帮爷爷干农活。在国网四川电力的帮助下,达子不仅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活动,还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城里最好的中学。阿吼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博立尔古已进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国网四川电力通过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国网爱心希望小学、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定制式电工培训班等平台,培养了464名电力专业藏区学生。该公司开办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夜校51期,建成4所“四川青少年活动中心”、208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组织志愿服务15万余人次,13万留守儿童受益,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展翅翱翔的空间。
国网四川电力着眼于开发式扶贫,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地域、生态等地缘优势,让输血、造血和输智同步发力,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如今在四川,凉山阿吼村、马边高石头村……各地贫困乡村正在一天天摘掉贫困的帽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国网四川电力积极实施乡村电气化工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和城市拥有共同的发展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该公司供区内8536个贫困村全部达到“户户有生活用电”的标准,其中6799个村能满足未来5至10年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36个深度贫困县户均配变容量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