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入市交易,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但是什么时间入市,以什么方式入市,国家和各省市暂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最近碳翁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从一个普通的分布式光伏运营者的角度,尝试做一些猜想。
分布式光伏的典型特点是容量小、分布广、数量多。
以碳翁目前运营的工商业光伏项目为例,合计约 10 个项目,装机容量从 800kW 到 6MW 不等,分布在山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多个地区,但总装机也就几十个兆瓦,而且还是备案在多个项目公司名下。
市场上,类似碳翁这样的分布式光伏投资主体千千万万,如此海量的分布式光伏如果以单一主体入市,对市场申报、出清、计量、结算,将会是非常大的挑战。
集中式光伏电站,单个项目动辄几十兆瓦到几百兆瓦,配置专门的功率预测系统,电力交易辅助系统和电力交易团队,能够满足电力交易的需要。
但是分布式光伏电站,要系统没系统,要团队没团队,如果硬要参照集中式光伏的入市交易模式,恐怕是行不通的。
那该怎么办呢?
碳翁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分布式光伏入市交易结算,在前期将参照各省市集中式光伏的市场交易均价执行。
注意,是前期。
因为改革没有一蹴而就的,就像当初国家引导工商业企业进入市场一样,不也留了一个代理购电的口子嘛。参与代理购电,就相当于一条腿已经迈进了市场化交易。
同样的逻辑,分布式光伏参照市场交易均价进行结算,虽然其分布式本身没有参与这个市场均价的形成,但是作为一种跟随型交易,也算是一条腿迈进了市场化交易。
而且,分布式按照市场化均价进行结算,基本不改变目前的上网电费结算模式,简单可行。
合同方面,依然是和电网公司签订购售电合同,由电网进行收购。
电价方面,电网公司每月公布市场交易均价,和目前公布代理购电价格一样的模式。
结算方面,依然是给电网开票,电网付钱。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市场交易均价进行分布式光伏的入市结算,有两个特点。
第一,可以较快的让分布式光伏参与到市场中来,至少从电价层面,不再沿用脱硫煤标杆电价,而是采用市场交易均价就是巨大的进步了。
第二,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和现行的上网电费结算模式几乎没有差异。
当然,这种入市交易方式的不足也很明显,属于跟随型交易,本身没有参与价格形成,属于一种不完全入市的情况。
但是在分布式光伏入市的前期,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交易结算方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6兆瓦及以上
5 月份,山东曾出台政策,鼓励试点开展工商业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其中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上网电量按当月集中式光伏现货市场加权平均电价结算。
是不是也包含着某种暗示呢。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