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于6月26日至28日在大连召开,金融界网站全程直击报道。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来自90多个国家的政要、官员、企业家、学者及媒体代表1500余人将参会。
金融界网站在达沃斯现场对话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详解光伏行业的痛点。
与大众普遍认为的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看法不同,钱晶立场鲜明:与当前国内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需要淘汰的“产能过剩”方式相比,光伏行业并非产能过剩,而是“需求”没有跟上“供给”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伏行业的不断发展,“需求”总有一天赶上,那时候的能源格局将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她认为,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给了中国形成新的全球领导力的机会,在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下,利用《巴黎气候协定》这一有史以来最大外交成果,制定“巴黎协定”地区的绿色发展路线,重新定义全球化
以下是访谈实录:
光伏行业产能并不过剩更多的是需求不足
金融界网站:在整个宏观经济去产能的背景下,光伏行业在前些年投资过剩的情况下也经历了去产能的过程,您如何评价当下光伏行业去产能的进展?
钱晶:我认为光伏行业的所谓“产能过剩”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对光伏行业来说,并不是供给过多,而是需求不够,或者说是需求没有释放出来。
其背后的原因是,现在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使用新能源的迫切性,我把新能源比喻为外科医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外科医生,人类会怎样。而如果没有新能源,人类的未来就是绝望的。
得益于中国清洁革命推动下的技术的变革和规模的发展,光伏行业的成本降低了80%,从根本上奠定了光伏行业普及的基础,也会刺激“需求”的释放。所以,我认为,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是暂时的。
金融界网站:关于为什么光伏产业的“需求”上不来,您能再延展谈谈吗?
钱晶:首先是意识层面。现在其实很多政府已经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了,不然也不会有《巴黎气候协定》的存在,我认为《巴黎气候协定》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成果和外交成果。现在的症结在于,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但是下面执行层面的人是否能够意识到。
其次,能源转型还不够有约束力。以中国为例,中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它占比电力消费的比重并没有增加多少,那是因为光伏在增加的同时,火电也在增加,那表示转型更多的沦为了口号。所以我认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准则来规范能源转型。
第三,在配套设施上,现在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土地、税收、金融支持等政策还是以服务传统能源为主,这就使得新能源的发展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第四,在技术层面,新能源有其天然的缺陷,比如说间歇性问题。比如说,风力在晚上多,太阳能(000591,诊股)在白天,如何在技术上做多电源的融合互补来突破这个局限,还需要推广和发展。
金融界网站:传统能源发电毕竟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是否也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阶层,新能源的发展是否也会遇到来自这方面的阻碍?
钱晶:这是一定的。在能源格局的调整中,利益博弈的加码也是个问题,当然我们还是积极乐观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新能源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能源
金融界网站:您认为有一天新能源会完全取代传统能源吗?
钱晶:任何一种单一新能源都无法取代传统能源,新能源毕竟尤其先天的不足性,能源互补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
金融界网站:所以未来的能源格局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钱晶:对。
金融界网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能源的普及程度反而会比经济发达地区要高,这是为什么?
钱晶:首先,欠发达的电网不够密集,需要依靠新能源。其次,欠发达地区之前的电力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可以跨过传统方法,直接进入新能源时代,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少“一带一路”国家特别适合做新能源,因为他们本身的基础设施很差,而中国现在的电网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主要服务于传统能源的,现在要进行改造的话,难度很大。在现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都不如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规划。
对光伏行业鼓励政策要适度
金融界网站:市场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对新能源没有补贴就进行不下去,您如何看?
钱晶:现在对新能源的补贴是有一些误解的。如果没有补贴,就不会有人愿意做新能源,因为企业要考虑生存问题,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这个激励,也就是因为适当的补贴,才给了企业发展的机会,进而降低成本,最终摆脱补贴,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么走的。
金融界网站:除了补贴之外,我们是否需要做一些政策上的完善?
钱晶:其实中国的政策还是很不错的,但关键是政策要落地,包括现在的补贴,虽然有,但是会出现拖欠的问题,对很多发电企业来说,在做投资建模的时候,会把补贴考虑进去,如果补贴迟迟不能到位,对很多新能源企业是一种伤害。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合约精神,要履约。
具体到政策,我认为要适度,如果太好,势必会造成投资过剩,企业进来以后发现之前的政策并不能如期兑现,又会伤害到这些企业,与其这样,不如一点一点释放红利。
也就是说,我们对政策的期许,并不是要多好,而是更看重执行。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客观上给了中国机会
金融界网站:随着美国退出气候协定,中国是否具备领导力能把握这个机会?如何把握?
钱晶:从经济体量和发展潜力,中国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来补上由于美国退出形成的全球领导力真空。有几个机会,我们要把握住:
1、新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首先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帮助全球应对储蓄和投资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的失衡。特别是“气候智能型”的新能源项目能够减少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碳足迹,同时提高全球生产力,为老龄化社会中的投资者创造长期收入来源。通过改善经济前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样的投资也能提振投资国的信心,并增加其总需求。因此气候友好型基础设施将长期处于景气周期,这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都有好处。为了实现这样的投资,中国可以亚投行、亚开行为平台,联合全球多边金融机构,深化创新需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如固定收益基础设施指数以及和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联动的债券,利用公共资源实现这一承诺,增加投资机会。
2、重新定义绿色全球化战略的机会
在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下,利用《巴黎协定》这一有史以来最大外交成果,制定“巴黎协定”地区的绿色发展路线,重新定义全球化,即包容性的绿色全球化战略。通过绿色产业的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绿色基础设施跨境投资和建设,清洁电力跨境交易,绿色金融国际平台,绿色能源互联互通,甚至开发绿色能源全球货币等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