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请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补贴不到位”,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最大痛点。但在5月17日,国家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将对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第一至第六批目录的补贴情况进行梳理和清算。
如果此计划能顺利实施,拖欠的补贴逐渐得以发放,运营商资金压力将在2017年缓解,上游制造厂商也随之受益。
然而,补贴型政策市场给光伏和风电行业带来的问题,绝不仅是收益滞后这一个问题。
在储能国际峰会2017的多场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都提及了“补贴型市场是否健康、能否持续”这个问题。
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博在高峰对话中指出,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过于依赖补贴,这个行业总是呈现出“几个月的繁荣后,又是多半年的箫条”的状况。
风电、光伏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类似。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也在随后的分论坛上表示,在现行的补贴政策之下,一些地方经常出现有光就发、有风就送。而最终结果就是,网上需要的时候无电可发,网上不需要的时候却拼命供电。
于是这就造成了两种问题:
第一是弃风弃光。根据中电联和绿色和平的数据,在风电方面,从2010~2017年,全国累计“弃风”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以上。而在光伏方面,从2014~2016年,全国弃光弃风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这相当于2016年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新能源的26%。
第二是电力安全。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发出的电波动性、间歇性较传统火电更大,因此不够稳定。如果在未做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并入电网,会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和正常调度。魏银仓认为,电网不应是“垃圾”收购站。何况,一旦造成损失,其成本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现有的政策模式——不应再以“补贴”为中心,而是从市场入手:
首先,在政策方面,改变现在给予补贴的模式,而是营造更为市场化、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制。把原本动用资金,制定技术路线的方式,改为一种更健康、竞争力更强的市场化模式,不再瓜分财政的蛋糕,而激发企业自身的动力。
其次,在技术方面,采取稳定性、经济性更好的方式。以光伏、风电为例,当前,美国、日本已经为光伏和风电项目搭配储能,通过法律规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以及直接赠予等方式,鼓励新能源领域搭配储能,以加强智能电网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运行成本。
来源:今日头条